设施栽培与气象
665
切换pc版

在露地不能进行蔬菜生产的季节,用玻璃温室、各种类型,的大、中、小塑料棚室等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于蔬菜等作物生长的环境,即为设施栽培。在人工环境下栽培蔬菜作物,生产条件与露地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栽培管理技术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最根本的差别在于环境气象条件的不同,因此,设施栽培与气象的关系研究,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效,也是决定设施经营成败的重要环节。

对温室、塑料棚内的环境管理得好,便可创造出自然条件所没有的适于蔬菜作物生长的环境,充分发挥蔬菜作物的生产潜力,创造出露地生产不可能出现的高产优质,可以使各种蔬菜不分季节做到四时供应。反之,对温室塑料棚内的环境调节不当,也会造成减产以至绝收。

中国的设施栽培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已有用四时之房在室内加温种菜的记载。清朝时已有油纸立窗土温室。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改进采光保温条件的北京改良温室,鞍山一面坡立窗温室和哈尔滨改良温室。60年代后期进一步改善温室内光照、加温、通风条件,又出现了内蒙古无柱温室、天津三折式温室。采用水暖加温取代地炉加温。70~80年代还相继建造和引进了一批现代化大型玻璃温室,环境调控性能进一步提高。50年代中期,在蔬菜生产中开始试用塑料薄膜覆盖,60年代,中、小型塑料棚较大面积应用,并开始了大棚生产试验,70~80年代塑料大棚生产迅速发展。

长期的温室塑料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掌握温室大棚人工环境性能和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成绩。如华北地区不加温大、中、小棚配套,一年两熟或三熟,春茬果等较露地提早30~40d,秋季延后30~50d采收,产量较露地增加1~2倍。还出现了黄瓜、番茄一茬666.67m2产1万~1.5万kg,全年666.67m2产20000kg的高产典型。东北高寒地区和西部高原气候地区每年一茬,单产较高。东北地区还提出了大棚温室多品种、多茬次、高产、高效益栽培模式。不少地方进行了间作、套种、立体化栽培,合理利用空间及光、热、水、肥等条件。无土栽培在工矿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海城日光温室,用多层覆盖保温,可在严冬-15℃低温条件下,不加温生产果菜,春节期间开始采收。南方地区实现多茬次多品种周年综合利用。西藏高原充足的光照条件,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大棚里的蔬菜长势特别好,高产优质,利用地热资源,温室可以越年长期栽培,等等。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管理不当,也有过不少经验教训,例如有的大型温室覆盖材料选择不当,使用3年后透光率显著变差,无法正常生产,有的塑料大棚通风差,温湿度管理过高,病害严重而减产;有的则通风过度温湿度管理过低,未能发挥大棚的小气候生产潜力;有的大棚结构过高过大遭到风害、雪害;有的小型温室屋面坡度过小采光受热差;以及不少大型温室保温措施不力燃料消耗过多,等等。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环境调节器材不断被开发应用,温室利用已由冷季扩展到周年,从温带发展到极地和热带沙漠,井应用生物技术植物工厂化生产。温室环境调节技术迅速发展,已由恒温管理走向变温管理,由单个要素个别控制走向综合环境管理,并开始了计算机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阶段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