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一类高等动物是能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保持体温不变的恒温动物,各种牲畜的核心体温为36~40℃,禽类的体温又要高于畜类。
根据环境温度对畜禽的影响与畜禽的适应性反应,可将环境温度作以下区分:
在某环境温度范围,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就能维持正常体温,称为等热区或热中性区。
气温下降时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才能维持体温不变,开始提高代谢率的这一环境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同样,当气温上升时,通过物理调节不足以维持体温恒定,需要减少产热时的环境温度称上限临界温度。两临界温度之间的气温范围称等热区。在此温度区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其中代谢率最低,产热量最少的温度称等热温度,约比体温低7~10℃。
一般体形较大的动物等热区较宽,下限临界温度较低,在完全饥饿时测定。年龄、皮毛、饲养水平、生产力及适应性等都影响到临界温度的高低。幼畜等热区窄,临界温度低;毛密脂厚的等热区宽,临界温度高;饲养水平高的临界温度低;同一种动物在寒带的比在热带临界温度低,等热区宽;泌乳、产蛋、使役、妊娠时代谢率高,临界温度低。
在图2-10中的舒适区中动物毫无冷热感觉,只需最小调温即能维持体温恒定。在A— B间动物以血管收缩或竖毛来增加热贮备,在A-B’间则需要通过血管舒张、出汗、喘气来散热。在B-C间动物需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到达C点后动物额外产热已不能补偿散热,体温开始下降。到D点可因冷致死。在B’—C’之间动物增加出汗、喘气或减少产热,直到C’点时上述致冷机制已不能阻止体温上升,高体温又进一步增加了代谢产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直到到达D’点而死亡。
畜禽的致死高温仅比体温高出数度,致死低温却比体温要低出20℃以上。但初生动物由于体表相对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被毛稀疏,代谢率低,体温易受外界影响。
每种动物每个品种在其不同年龄段都有其最适生长温度,在此范围内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低温下增加的饲料消耗大量用于产热保持体温,高温下散热困难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肥育速度也减慢。但短期高温、低温或营养不良抑制生长后,如恢复适宜环境温度或营养水平后,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代偿性加速生长的作用,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都高于正常环境条件下。
肉牛耐寒力很强,冬季在北方可露天饲养。炎热对欧洲牛的产乳十分不利,饲料消耗虽因食欲下降而减少,饲料利用率下降更为明显,但在寒冷天气下只要饲料充足,产奶量没有明显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