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吉林长白山酒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等单位对山葡萄或山葡萄的杂交后代的加工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与其相适应的加工工艺,酿制出多种具有特色的山葡萄酒,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20世纪8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针对广西地方毛葡萄种质资源状况,开展了毛葡萄加工酿酒适应性研究,筛选出高糖低酸的毛葡萄株系,提出了毛葡萄的加工利用途径。
1991~1993年,原西北农业大学段长青等依据成熟指数、色泽指标、氧化褐变能力、单宁浸提系数、香气成分及柔和指数等指标,较系统地研究了原产我国的12个葡萄野生种的加工适应性,提出在陕西关中地区生态条件下,秋葡萄、刺葡萄、NFDB3NFDA2、山葡萄、小叶复叶葡萄的酿酒特性良好,可以直接酿造利口葡萄酒或作为选育优质抗病葡萄新品种的亲本材料。针对中国野生葡萄果实含酸量高、含单宁量较高的特点,提出缩短浸渍时间,用PVPP(酚类物质吸附剂)处理及氧化陈酿的野生葡萄酿酒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