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病概述--鸡大肠杆菌病
563
切换pc版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性传染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急性败血病、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初生雏鸡脐炎、气囊病、心包炎、全眼球炎、肉芽肿等多种疾病。雏鸡及4月龄以下的鸡易感性高,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流行病学】 鸡大肠杆菌在鸡场普遍存在,特别是通风不良、大量积粪鸡舍,在垫料、空气尘埃、污染用具等处环境中染菌最高。大肠埃希氏菌随粪便排出,并可污染蛋壳或从感染的卵巢、输卵管等处侵入蛋内,在孵育过程中使鸡胚死亡或出壳后发病和带菌,是该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带菌鸡以水平方式传染健康鸡,消化道、呼吸道为常见的传染门户,交配或污染的输精管等也可经生殖道造成传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密集化养鸡场,所有鸡不分品种、性别、日龄均对本菌易感。特别是雏鸡发病最多,如污秽、拥挤、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过冷、过热或温差很大的气候,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或硫化氢等)的长期存在,饲养管理失调,营养不良(维生素的缺乏)以及病原微生物(如霉形体及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应激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症状与病理变化】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等都有很大关系。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分多种病型:大肠埃希氏菌败血病,初生雏鸡脐炎,气囊病,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及滑膜炎,全眼球炎,脑炎,肉芽肿以及肿头综合症等,但以大肠杆菌败血症为多见。

(1)大肠埃希氏菌急性败血症 :本病常引起幼雏或成鸡急性死亡。剖检时常可闻到特殊臭味,特征性病变是肝脏呈铜绿色和胸肌充血(见图8),有的肝脏表面有小白色病灶,肝脏边缘纯圆,外有纤维素性白色包膜。各器官呈败血症变化。也可见心包炎、腹膜炎、肠卡他性炎等病变。

(2)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绝食,腹部胀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1周内死亡或淘汰。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排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剖检见卵黄囊不吸收,囊壁充血、出血,内容物黄绿色、粘稠或稀薄水样、脓样,甚至卵黄内为脓血性渗出物,脐孔开张、红肿。

(3)气囊病:气囊病主要发生于3~12周龄幼雏,特别3~8周龄肉仔鸡最为多见。气囊病也经常伴有心包炎、肝周炎,偶尔可见败血症、眼球炎和滑膜炎等。病鸡表现沉郁,呼吸困难,有罗音和喷嚏等症状。气囊壁增厚、混浊,有的有纤维素样渗出物,囊腔内常含有白色的干酪性渗出物,有的病例只见肺水肿、肺呈青绿色,液化。

【诊 断】

(1)根据流行特点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①肉鸡多在3~7周龄发生,3周龄以下雏鸡多为急性经过。

②结膜发炎,鸡冠暗紫,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剖检时可闻到特殊臭味,肝呈铜绿色。

(2)实验室确诊:该病确诊须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霉形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埃希氏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防 制】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

(1)疫苗接种:10日龄左右肌肉注射鸡大肠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每只0.5ml。

(2)预防措施:防止种蛋传播,鸡舍和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

(3)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等。但用药时要注意观察疗效,疗效不显著及时换药。

(4)加强管理:注意通风,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便,注意饲料品质及营养。另外,该病也常继发于其疫病他发生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慢性呼吸道病时,故也应注意有效地控制鸡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