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包括河南省及山东省鲁西南、江苏北部及安徽北部产区。
该区除河南南阳盆地属亚热带湿润区外,其余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无霜期200~220天,活动积温4 000~5 000℃,7月平均气温27℃左右,年降水量600~900?mm。
鲁西南的济宁、枣庄地区,苏北的连云港、宿迁、徐州地区,皖北的肖县、淮北、阜阳地区及河南的周口、漯河、驻马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mm左右或以上,部分地区达1 000?mm左右。许昌及豫西山地以北的河南省中部,包括开封、郑州、许昌、洛阳、三门峡等地区,降水量少于苏北、皖北地区,年降水量在600~800?mm之间,豫东地区稍多。此区为欧美杂种及部分欧亚种品种的适宜栽培区,冬季无需埋土防寒,可开垦利用的黄河故道土地面积较大。
黄河故道的葡萄主产区为河南省。早在1000多年以前,古都洛阳已有葡萄栽培。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充分利用黄河故道的沙土地资源,在政府的计划与支持下,从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大量引进季米亚特、红玫瑰、巴米特等品种,也从国内葡萄产区引进龙眼等品种,葡萄栽培面积猛增到7 000?hm2。由于这些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差,加之架材等物资供应不足,酿酒业未能同步发展,到60年代初,仅保留下不足2 000?hm2的面积。70年代末,这里再次掀起葡萄发展高潮,仅河南省民权县就发展酿酒葡萄基地3 000?hm2,主要品种为前苏联的白羽、白雅以及西欧品种佳利酿等,欧美杂种巨峰等品种也开始大发展。到1987年,以河南为主的黄河故道产区的葡萄面积超过21 000?hm2,河南省成为仅次于新疆、山东的第三葡萄栽培大省。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酿酒葡萄出现低谷,河南省的葡萄面积缩减了一半以上,只剩下约9 000?hm2。90年代中后期又一次发展,但支撑该产区发展的已不再是酿酒品种,而是耐湿热和抗病性强的巨峰等欧美杂种鲜食品种。截止1997年,黄河故道的葡萄栽培面积已达19 100?hm2。随着果实套袋技术在该产区的推广,极晚熟耐贮品种秋黑、红地球等品种已在该区落脚,并表现出较好的葡萄品质,巨峰及巨峰系品种仍稳步发展。近年来,用于制汁的康可、郑州25号等抗性极强的欧美杂种品种正在发展之中。
黄河故道的葡萄酒产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河南民权、苏北连云港、安徽肖县都有较大的酒厂,经过多年的摸索,选择了佳利酿、白羽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近期发展以贵人香、赤霞珠等品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