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鱼病的预防方法——鱼病诊断的基本方法(病例一)
498
切换pc版

病例一:池鱼在1天内大量死亡

分析:这种情况可由三种原因引起,即缺氧、中毒、病原体致病。

(1)缺氧 池鱼缺氧的发生与放养密度、天气、鱼的品种有关。在放养密度较大的池中,在天气突变,气压低的情况下,池鱼往往会出现浮头,若情况严重,则会因窒息而死。一般较易发生缺氧死亡的品种有壕鱼、加洲护鱼(大口黑妒)、白筋、绸鱼等,由于鱼类在严重缺氧时需拼力呼吸,缺氧而死亡的绸鱼与白蹬的嘴部会因此而明显外突。

(2)中毒 首先,我们应确定在发生池鱼死亡前的药物使用情况。

药物种类勺浓度一般来说,内服药不会引起鱼类大批死人,而外用药的使用不当,则会有较严重的影响。不同的外用药对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致死浓度,如每亩每米水深泼洒200克敌百虫对大多数鱼来说是安全的,但对淡水白鲳鱼来说,这浓度已经使其全池死亡。

两种外用药的配合使用,也应加以注意,如硫酸铜勺硫酸亚铁的合均有利少治疗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但若把敌百虫与生石灰台用,则会使敌百虫生成敌敌畏,从而大大增加其毒性,可能会引起池鱼的死亡。

外用药的使用浓度更是应注意的问题。有时渔农为了尽快控制鱼病,把一些药物的常用量持意加大,结果也有可能使池鱼中毒。此外,池塘面积、水掘的丈量也应尽可能准确,古池塘的体积计算得过大,则有可能因增大用药量使池鱼中毒。目前,外用药的厂家甚多,所以在外用药的使用中还应注意的是,认定”—两家质量较好的r“家,并最好能记录所用药物的批号.以便在发生药物中毒时可作进一步追查。

泼洒外用药的时间及天气情况:一般不要在清晨泼洒外用药,因为清晨池水的氧气比较低,龟类多处于池水的—1:层,这时泼洒外用药鱼类较易巾毒。

在炎热的夏季,在中午或下午2—3时泼洒外用药,亦有可能因气温高,药物毒性增大而引起色类中毒。

另一方面,鱼类的药物中毒我们还可根据色类的反应来确定。鱼类在中毒前,往往会发令上跳下审、急剧狂游等,表现出严重不安的症状。在混养塘中,一般各种(类)鱼都会有死亡,甚至全他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若发生此情况,可马—k把该池塘的塘水用清涪盆或捅盛起,再故入另—个池塘的健康鱼,若这些健康鱼亦发生死亡,则可基本判断该池池水有存在有毒物质的可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把池水送到一些环保机构、大专院校或研究部门进行测试.以作进一步确定。

(3)病原体 由于缺氧或中毒而引起池鱼大批死亡的情况往往仅在l天内发生,而由病原体引起的往往会持续2—3天.或在1周内90%以上死亡。

因病原体引起的他鱼大批死亡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由于寄生虫引起的鱼苗或越冬苗大量死亡:在水温及池水环境合适的情况下,大量寄生虫(如小瓜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在幼鱼鳃丝上时,幼鱼会因呼吸严重受阻而窒息死亡。患小瓜虫病的幼鱼体表有许多肉眼可见的小白点,而其他寄生虫病则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才能确定。鱼苗由于寄生虫严重寄生,有时每天可死亡数干尾,但1天内的死亡率一般不会超过存他量的60%。

微生物(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池鱼大批死亡:微生物传染而造成的鱼类暴发性疾病,一般都有一些症状,如肌肉充血、搐条充血,或肝脏颜色变白、鳃丝颜色变浅等,但此类病害即使较严重,每天的死亡率也很少会超过存池量的50%以上。

鲤鱼苗暴发性死亡:该现象近几年来在广东地区时有发生,病鱼规格约5厘米左右,死鱼无明显症状,但一艇会在7天内全池死食。该病的病因尚待研究。

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分析,即可确定鱼类死亡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