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葡萄贮藏保鲜的因素
526
切换pc版

1.种类品种 葡萄种类中美洲种耐贮藏性强于欧亚种,晚熟品种强于早熟品种。耐贮性好的品种具有果皮厚韧、着色好、果皮和穗轴蜡质厚、含糖量高、不易脱粒和果柄不易断裂等生理特性。我国主要耐贮品种有玫瑰香、保尔加尔、意大利、龙眼、牛奶、泽香、巨峰、黑奥林及红地球、瑞必尔、秋黑等。它们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可贮藏3~6个月。

2.果实成熟度 葡萄属非呼吸跃变型浆果。其糖分含量在采前充分积累,采后只能消耗,不再有其他物质转换成糖类。充分成熟的葡萄含糖量高,果皮厚韧,着色度好。穗轴和果梗部分呈现木质化组织,从而提高了耐贮力。过早采收的葡萄糖分积累少,着色差,抗性亦差,品种固有品质未充分形成,贮藏期间也易失水感病。而过分延迟采收的则易落果,这些都不利于进行贮藏。

3.产地地理条件 晚霜、冰雹、日灼及高温常造成浆果伤害,旱地葡萄因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比大田(或灌溉)葡萄耐贮。

北方葡萄比南方葡萄耐贮。北方葡萄在霜降前后成熟,有效积温长,果穗营养积累多,气温又咀显降低,不利于病菌繁衍入侵,有利于长期贮藏。相反,南方葡萄和温室葡萄成熟时处于高温或多雨季节,生长发育期短,养分积累相对少,气候条件又适于病菌生存蔓延,这些都不利于贮藏。

4.栽培条件 肥料种类与葡萄贮藏性能密切相关。钾元素能使果肉致密、色艳芳香;钙及硼元素能保护细胞膜完整、抑制呼吸作用和防止某些生理病害;但若氮肥过多,将造成果粒着色差、质地软、含糖量低和抗性差。采前喷施钾肥及钙肥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耐贮性。

采前土壤含水量高,易导致浆果含水量增高,含糖量降低,着色差,易感病。因此在采前半个月至1个月内要严格控水,停止灌溉,一般雨后不宜采摘。

采用生长调节剂诱导无核和膨大的果实耐藏性较差。对要进行贮藏的葡萄不宜进行无核和促进果粒膨大处理。

5.采收质量 贮藏用葡萄要选自园地清洁、病虫害发生少、果穗发育正常、成熟充分的果园。一天中,应在温度较低的早、晚和露水干后分批进行采收,采收质量对贮藏效果有很大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6.预冷状况 葡萄采收后要进行预冷,以尽快散发果实中保存的田间热,从而降低果实内的呼吸消耗,一般将温度降至9.5℃时,采下的葡萄呼吸率可降低一半,贮藏期可延长一倍,温度降至4.4℃时真菌发育受到强烈抑制,果穗的“田间热”得以迅速释放,这样能有效抑制果穗穗轴干枯变褐、果粒软化脱落,延长保鲜贮藏时间。

一般预冷温度应在10℃以下,以0~1℃为宜。预冷状况对贮藏效果有直接影响,贮藏前必须进行预冷工作。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