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概述
708
切换pc版

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人类已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分布于世界各地,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属第三大作物,单产居谷类作物首位。我国玉米栽培历史已近500年,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玉米生产在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中呈现出优势地位,“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由2 026.7万公顷增加到2166.7万公顷,增加6.91%,单产由每公顷4 185千克增加到4 725千克,增产12.9%,总产由 8.48亿千克增加到10.24亿千克,增产20.77%。“八五”期间玉米的增产已占我国粮食增产比例的40%~45%。199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 22.2%和25.95%,玉米生产登上了新台阶,挑起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担。

玉米增产潜力巨大,高产纪录不断突破,最高产量已达每公顷20025千克,我国玉米主产区单产每公顷超7 500千克和 9 000千克的县、市不断涌现,对稳定发展玉米生产,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化和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与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凌启鸿等人在玉米叶龄模式基础上,通过对高产玉米的主要形态生理质量指标的研究而形成的按生育进程优化调控群体的技术体系。它从本质上揭示了高产群体库大、源强、流畅的高光效群体结构特征,明确了高产群体源库的主要质量指标、栽培调控途径以及配套栽培技术。其最大特点是促进了玉米生产由传统的数量型栽培向质量型栽培体系转变。指出高产玉米栽培要通过密肥等措施调控群体,促进有效生长、控制无效生长,使群体内的数量与质量高度协调统一,实现群体协调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群体的物质生产与积累,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从1993年开始在江苏应用以来,面积逐年扩大,其中1993—1996年累计应用18.3万公顷,平均增产21.7%,新增玉米17.3亿千克,新增总产值 20.7亿元。截至1998年底,江苏已累计推广55.24万公顷,仅1998年就推广应用20.9万公顷,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 45%,平均单产比常规栽培增产1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玉米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饲料玉米紧张的矛盾,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