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种
果树种类、品种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和果树生产、消费上的要求种类、品种的多样性,促使人类在果树生产上广泛引用外地区原产的果树种类、品种,以便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由于果树树种和品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到新的地区,在栽培上称为引种。引种可分以下两种:
1.筛单引种 即果树原分布区和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由于引种的果树通应范围较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其中当然包括采取某些措施,使引入果树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这种简单引种是品种在其遗传性适应范围内的迁移。这种适应范围受到基因型的严格限制。
由于自然界气候条件极其多样复杂,实际上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去测定已知基因型的全部反应范围。但是,如果对某个品种的适应性方面反应范围了解得愈清楚,就愈能使这个品种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由于在适应性上反应范围的差异,在引种中就有不同表现。例如白风和玉露桃分布范围很广,南到浙江、福建,北到河北、辽宁都能成为主要经济生产品种;而肥城桃则适应范围较窄,在北京和杭州都不适宜经济生产。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品种常是自体调节能力较强的类型,表现为对异常外界气候掷条件的彤响下有某种缓冲作用[2]。
2.驯化引种:果树在原分布区和引入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或由于引种的果树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改变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的气候等环境条件。驯化引种属于引种植物向其原有适应性遗传范围以外的迁移。人类在长期的大量引种实践中证明,改变植物的遗传适应范围,把它们引入到原来不能适应的地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如桃原产于中国西北干旱而气温较低的地区,引入南方后经过长期的培养选择,驯化成为耐高温、多湿的华中系品种群就是一个典型事例[2]。
然而在如何改变果树遗传适应性范围,使其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方面却存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这里不再详述。
(二)生态气候型
果树和环境条件的生态关系,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等气候因子,其他还有土壤、生物等。果树在这种生态气候条件下产生各种不同反应和多种适应性,并形成对某些生态气候因子的特定需要或适应能力,而这种生态气候型或者是生态习性是通过遗传变异在长期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形成的。
在研究果树生态气候型和引种关系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也要看到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对果树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在果树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在综合生态因子中,总是有某一生态因子起主导因子。既要分析现时的生态因子,又要对品种类型进行历史的分析。因为品种类型的适应范围是很长时期的进化过程的产物,是经过漫长岁月中历史生态条件作用下形成的。现就生态因子对引种的影响分叙如下:
1‘综合生态因子 按世界果树主要产区根据综合生态因子可分为夏干带和夏湿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带。属于同一生态型地区的不同产地的品种在气候适应性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相互引种比从不同生态型地区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如我国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夏季接近地中海沿岸的气候,但冬季不如那里温暖湿润,从上述地中海沿岸或美国加州地区引种需择其抗寒性最强的种类、品种,适当注意防寒是有希望成功的。再如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和朝鲜南部、日本南部的沿海地区、美国东南部(包括佛罗里达、乔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得克萨斯等州)同属于夏湿带,在这些地区相互引种远较从夏干带引种成功舶可能性较大。
2.单一生态因子
(1)温度 一般情况下,冬季气温过低或夏季气温不足限制果树北引,而冬季或夏季气温过高限制果树的南移。温度条件不适对引种韵不良影响大致可分成两方面。
①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生育的基本要求使弓1种不能正常生存,或高温低温对树体及其不同部位器官造成伤害。
②引种植物虽能正常生存,但由于温度条件不适,影响果实的产量、品质,致使引种果树没有生产和经济价值。
临界温度是果树能忍受的最高最低温度的极限,越过临界温度会造成果树严重伤害或死亡。
尤其是冬季极限低温是南方果树北引成败的关键。如一般菠萝品种的临界低温为 -1℃。以广州为例从1951—1970年的20a中从未出现0℃以下的低温,几乎所有菠萝品种都能适应;而昭关从1960—1971年的11a中每年都有0℃以下的低温,持续1~8d,其中有4d出现-2.3~-3℃,故引入品种都不能适应。又如柑橘类果树对极端低温的抵抗能力大体是:甜橙类-6~-7℃,桔类-8~-9℃,温州蜜柑-9℃。江苏无锡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为-12℃左右,甜橙不能适应,而利用小气候引种温州蜜柑和抗寒橘类本地早等能安全越冬。
除极端最低温度外,低温持续时间、降温和升温的速度以及越冬前降温及雨量,特别是对落叶果树的安全越冬都有影响。如辽宁熊岳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绝对低温为 -30.4℃,但当年没有苹果冻害的记载。而7次冻害发生年的极端低温只有-22~ -25℃。据辽宁果树研究所(1964年)根据对多年冻害和气温变化比较分析,认为冬季旬平均温度是衡量果树冻害和引种范围较为可靠的参考指标。该地历次苹果冻害年份的最低旬平均气温均明显低于正常年份。当最低旬平均气温达-12℃以下时,仅抗寒性弱的品种白龙、红玉出现冻害;达-14℃以下时抗寒力中等的品种如国光、金冠等也出现冻害。当旬平均气温达-12℃以下,-14℃以上时,国光、金冠等是否出现冻害常因其它因子为转移,如生长后期降水过多,寒潮来临过早等,也会表现一定程度的冻害。最低旬平均气温反映了降温程度和作用时间两方面因素。最低旬平均气温-14℃的等值线和年平均7℃的等值线基本吻合,可作为抗寒力中等的美国原产苹果品种引种时的参考。
晚霜是果树花期的劲敌,常使果树多年减产甚至无收。以桃为例品种间花期对霜冻的抗性很大,据西北农学院路广明(1950)对20个桃品种花期抗霜能力的观察,最强的是六月鲜和天津水蜜,受害率仅18%,而抗性弱的品种金州早蟠桃受害花占80%以上。又如枇杷北引的主要问题是花器及幼果冻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早在1963年研究,花期长、开花迟的品种比花期短、开花早的品种更能适应花期低温。耐寒品种一般花序疏松,每序花量少,花瓣少,支轴开展,花蕾大部分分布在支轴下方,或支轴下垂、花梗向下弯曲等。
高温是果树南引的主要限制因素。一般落叶果树生长期气温高达30~35℃时,生理过程就受到严重抑制,50~55℃时发生伤害。高温,特别在水分供应不足时常造成果树早衰,以及树皮由于受热不均造成局部受伤或日灼病。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灌水降温、树干涂白、疏松土壤等栽培管理措施予以调节。高温如果伴随多雨高湿则会造成某些病害蔓延,因而限止子果树的南引,如苹果南引到长江流域的成败关键是品种间对褐斑病和炭疽病的抗性。葡萄引入长江流域遇到黑痘病和白腐病的危害。北树南引时必须重视品种何对某些严重病害的抗性差异。
此外,冬季低温时期是否能满足南引果树正常通过休眠。没有正常通过休眠舱果树,即使具备了营养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正常发芽生长,表现在发芽不整齐,新梢呈莲座状,开花生长不正常,花芽大量脱落等。
影响引种果树产量、品质、成熟期、耐藏性等经济性状的温度因子,包括整个生长期或花、果发育某一特定阶段的气温、热量、日较差等。我国辽宁南部从北美洲北部引入韵原产的22个苹果品种,有19个品种的品质显著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夏季平均气温 (16℃)左右高于原产地(12~14℃)的缘故。晚熟苹果品种引至长江流域则普遍表现果形变小,着色不好,果肉粉质易反沙,成熟期不一致,风味变差,贮藏性也降低等。
根据中国气候特点,不同成熟期的品种群对活动积温的要求也不同,极早熟品种群为 2000~2400℃,早熟品种群2400~2800℃,中熟品种群2800~3200℃,晚熟品种群3200~3500℃,极晚熟品种群3500℃以上。引种时可根据当地活动积温,选择适宜的品种群。
按照哈尔滨1909—1932年23a平均活动积温为2800℃左右。因此,在哈尔滨作为经济栽培只能引种极早熟品种如莎巴珍珠、安吉文及早熟品种葡萄园皇后、花叶白鸡心等。而在黄河故道地区历年活动积温都在4000℃以上,故积温不成为该地区引种的限制因子[2]。
(2)光照 日照强度、日照时间以及昼夜交替的光周期现象都是果树引种所要考虑的重要气候因子。不同树种、品种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落叶果树以枣、桃、李、杏、甜樱桃、苹果、梨、葡萄等为喜光树种;树莓、山楂、核桃、板栗等次之。常绿果树中以椰子、海枣(椰枣)等喜光;杨梅、枇杷、香榧等次之。同一树种不同品种类型对光照的要求亦有差异。
光照的昼夜交替常关系到果树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影响果树进入休眠的早晚和越冬准备。总之,各种果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对光照昼夜交替的要求,但树种间敏感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油橄榄对光周期比较敏感,从地中海沿岸引入中国长江流域后因日照短不能正常进入休眠而适应性较差。但大量果树引种实践证明光周期对多数果树种类、品种并不构成障碍因子[2]。
(3)降水与湿度 中国果树发展主要面向山区灌溉条件比较差。在引种果树时应考虑对水分的需求及其耐旱涝的特性。根据资料葡萄一般年需水量为600~700mm,而300mm是葡萄获得一定产量的最低限降水量。
降水量的分布也是引入品种能否适应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中国东北、华北大部分葡萄产区降水量为500~700mm左右,但分布不够理想,春季4—5月叶面积形成期间需水多时,而降水量较少,当到7—8月浆果成熟季节降水量又多了,因而影响了葡萄的品质和风味。至于果实成熟期对降水量的要求是愈低愈好。干制葡萄要求收获前一个月降水量不超过20mm为好,而外运鲜食葡萄不得超过100mm。苹果一般品种正常生长结果需要 600~700mm的年降水量。
各种果树因品种生态型不同对降水的季节分布要求也不同。中国主产苹果的渤海湾地区气候接近于夏干带,引入美国原产品种较易适应,而引入原产于夏湿带英国西南部的品种则容易适应。介于夏干与夏湿带的中间型,如美国东部原产的品种引入夏干带,只要进行适当灌溉,则果实的产量、品质要比原产地更好[2]。
(4)土壤 土壤的持水力、透气性、含盐量、pH值以及地下水位的高低都能影响果树种类、品种的分布,因此引种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注意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土壤生态因子也是引种成败的重要因素,如土壤的酸碱度差异,盐类物质的含量等。在年雨量 500mm以下的干燥地带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使盐碱不能很好地流失,逐渐蓄积多为碱性土,如华北、西北地区有较多的碱土带,而华南的红壤山地则主要是酸性土。沿海涝洼地多含盐碱土或盐渍土。不同树种间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有较大差异。一般浆果类果树多适于酸性和微酸性土壤,柑橘类和仁果类果树适于微酸性和中性土壤,核果类果树适于中性和微碱性土壤。又如葡萄则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从微酸到弱碱都能正常生长。土壤中的含盐碱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对碱性敏感的桃树、栗树引种时应注意[2]。
(5)其他生态因子 除上述温、光、水、土等因子对引种果树有影响外,不同地区引种都存在当地特殊生态因子可能成为引种的限制因子。例如目前还有一些难以控制的病虫害,以华北、东北、华东一些枣产区的枣疯病就是枣树引种的限制因素,浙江、广东某些柑橘产区溃瘤病猖獗限制柑橘发展,又如长江流域葡萄黑痘病、白腐病,苹果褐斑病、炭疽病发病严重这些在引种时必须特别重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此外,风害严重地区引种时必须重视品种间的抗风能力。华南风害严重地区引种一般香蕉品种,当风力达七级以上时就会造成植株倾倒,叶片撕裂,假茎折断等灾害,如引种矮脚顿地雷、大种矮把、矮香蕉等矮型品种则受风害明显减少[2]。
综上所述,可知引种果树所适应的不是个别生态因子,而是由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综合生态环境。当然,在综合生态环境中常有某一生态因子对引种起主导作用,但是与其它生态因子又是互相联系的,如南树北引时,果树对冬季低温的抗性常常是主导因子,然而这种抗性又和生长季节的温度、光照、降雨量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果树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也可能不同,必须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