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流行现状
651
切换pc版

我国养鱼历史悠久,有人考证,始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距今天已有三千多年。有关鱼病的历史记载始于宋代,各种记载也很丰富,不过,这些记载大体是停留在经验阶段,还不能说达到科学的地步,而且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些错误的东西。

国外,对鱼病的研究工作有比较明显的进展是在19世纪,主要是对鱼类寄生虫方面作了大量的描述和记载。19世纪末的最后十年,才对细菌性鱼病作了一些研究。鱼病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末才形成的。20世纪五十年代又开始了病毒性鱼病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我国从外国引进外国的鱼病学知识,一些生物学者、养鱼工作者对我国的鱼类寄生虫进行了零散的研究。但受当时时局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以致直到全国解放以前,都未能开展鱼病学的系统研究。建国后,水产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海洋和淡水渔业开始快速发展,鱼病研究工作也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三、四十年,随着池塘精养和集约化养殖技术的广泛推广,鱼病的爆发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流行趋势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传统的养殖对象病害的流行日益严重

传统的养殖品种,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等,其病害依然严重。自从1990年全国普遍发生细菌性败血病以来,连续3年每年经济损失在10亿元以上。由于通过科研基本掌握了败血病的发病规律,采取了必要措施,1993年以来病情有所好转,但年损失仍在6亿元左右。

1996年是历年来传统养殖对象发病最低的一年,一方面是因为淡水鱼的病害防治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年水灾严重,使一些淡水鱼主产区的鱼病发病率降低。但北方一些地区的寄生虫病危害仍比较严重。

(二)一些地方性鱼病在全国蔓延

过去,有些鱼病只在特定的地区发生,随着鱼类苗种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这些地方性鱼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而且有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危害品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如头槽绦虫病,过去只在南方一些省份时有发生,目前在全国南北各省均有发现,几乎危害所有的传统淡水养殖鱼类。粘孢子虫病也属于这种情况。

(三)集约化养殖的病害日益严重

目前网箱养鱼、流水养鱼和工厂化养鱼发展迅速,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为鱼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了机会。其特点:一是病原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均有增加。湖泊、水库的集约化养鱼的病害常有发生,以鲤、罗非鱼病害较多。有的疾病,如鲤的粘孢子虫病,有蔓延流行之势;二是营养性疾病出现增长势头,主要是由于饲料配方营养不全、投喂不合理以及霉烂变质等原因造成的;三是水域受到污染造成的养殖对象急性中毒。

因水域污染造成的水生生物中毒事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时有发生。如1994年9月贵州化肥厂废水对红枫湖北湖的污染,造成了死鱼20多万公斤的特大事故。1996年经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化肥厂赔偿经济损失168.86万元。据报道,武汉的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湖面230多公顷。80年代以前湖水清澈见底,鱼虾丰富,由于130多家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的包围,日排放污水量平均30多吨,造成了1997年5月6日汉阳渔场死鱼50万公斤的严重污染事故。由于长期高密度网箱养鱼,造成了水库的富营养化,导致山东省的新泰光明水库、莱芜薛野水库、蒙阴云梦湖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1年发生“泛库”现象,分别死亡网箱养殖鱼30万、15万、10万公斤。

(四)名特优养殖对象发病增加

近年来发病迅速增加的品种,主要有:虹鳟、淡水白鲳、革胡子鲶、南美白对虾、鳜鱼、鳗鱼、罗氏沼虾、河蟹、甲鱼等。由于经济价值高,生产者争相放养,或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或由于购入了带病苗种,或由于营养不足,或由于管理不当,不少地方发病严重。据湖北监利消息,有个乡因蟹病一年的经济损失就达200多万元。广东珠江三角洲数万公顷的养鳜池,1994年发病率在60%以上,严重的鱼池死亡率超过90%。1996年,仅中华鳖、欧洲鳗、鳜3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平均死亡率在30%以上,部分养殖场达50%左右,估计年经济损失至少在30亿元以上。其他养殖品种,如罗氏沼虾、大口鲶、河蟹、牛蛙等病害也比较严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