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而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或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估算结果因计算方法、参数取值等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差异。这是介绍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的结果[3]。
由于各地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及生长季长度不同,因此按各地的主要熟制进行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以丹东、锦州、北京、临汾、天水、雅安至丽江一线以西、以北为一年一熟为主的种植区。其中黑龙江和新疆北部以及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以一季喜凉作物为主,其余以一季喜温作物为主。一熟区以南,上海、芜湖、武汉、芷江一线以北为一年两熟区,以南为三熟区。两熟区中秦岭、淮河以北为小麦、玉米平(套)两熟为主;以南为小麦、水稻子作两熟为主。三熟区取双季稻加冬作。计算潜力时,按各地熟制,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时段的气候要素及不同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叶面积系数与最大叶面积系数之比。得到的光合、光温和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按经济系数(统一取0.35)折算为经济产量。
根据计算, 中国光合生产潜力从11250kg/hm2到37500kg/hm2以上。其中≥ 37500kg/hm2的高值区分布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玉林以东、台湾以及云南南部地区。22500~37500kg/hm2的中值区在辽宁南端、河北、山西、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西部、云南的东北、西北部以及南疆地区。其余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藏高原大部、北疆、陕西北部的光合生产潜力低于22500kg/hm2。最低的地区为东北和新疆的北端。
光温生产潜力≥30000kg从m2的高值区在滇南、桂南、粤南、闽南和台湾。26250~ 30000kg/hm2的地区为贵州高原以东、长江流域以南、南岭山地以北的地区以及云南高原南部的临沧、思茅和广南地区。15000~26250kg/hm2的地区包括东北南部、华北、西北、华东北部、西南地区及新疆南部。偏低的地区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的大部、新疆北部、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西高原,约11250~15000kg/hm2。光温生产潜力最低的地区为大兴安岭北端(3750—11250kg/hm2)和青藏高原西部(不到3750kg/hm2)。
气候生产潜力受光、温、水因子的共同制约。>26250kg/hm2的高值区分布在华南南部和台湾。22500~26250ks/hm2的偏高值区在长江下游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南岭山地以北的地区以及云南高原南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云、贵、川大部、西藏东南部属中值区,约7500~22500kg/hm2。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内蒙古、新疆,地势高寒的青藏高原大部以及陕、甘、宁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最低,在7500kg/hm2以下。这些地区或降水稀少,或温度过低,极大地降低了气候资源的利用率。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进行了全国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区。共分三级。一级区为全国农业气候区划中的三个大区,即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二级区以光温生产潜力划分,三级区为气候生产潜力区。共分为3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19个三级区(见图3—7和表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