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低级的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变温动物包括昆虫(蜜蜂、蚕、各种害虫及其天敌),鱼类、贝类及其它水生软体动物,龟、鳖、蛇等爬行动物;蛙类等两栖动物等,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温与水温只相差02~06℃,幼鱼的体温几乎与环境水温相等,成鱼也不过相差0.5~1℃,相差最大的鲤鱼也只有1.7℃。
许多低等动物能耐很低的温度,如玉米螟幼虫可在-30℃生存,加拿大有一种小麦茎寄生蜂可经受-47℃的过冷却状态而不冻结,蚕茧由于有茧壳的保护,越冬在5~10℃下能贮藏4~5d,但在长时期的低温下仍将致死。幼蚕孵化后虫龄越小越不耐低温,20℃以下就会死亡,较大的蚕也不耐15℃以下的低温,南方的春季低温连阴雨常对桑蚕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水生动物由于处于温度环境较为稳定的水体中,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远不如陆生动物;海水动物的适应能力又要比淡水动物更差。罗非鱼在水温12~13℃下即可因低温致死,而在38℃的恒定高水温中只能生存3—4d,之后仍因高温而致死。但经每小时升温1~2℃的逐渐适应后,致死水温就上升到40~42.5℃。鱼类耐高温所需驯化时间较短,而耐低温所需驯化时间较长。同一种水生生物的耐温能力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变化,原产高纬水域的鱼类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原产低纬水域的则反之。同一种水生生物在夏季较耐高温,在冬季较耐低温。绝大多数无脊椎水生动物在温带的冬季都有休眠现象,隐藏在洞穴、石块或泥土中,停止活动直到来春。许多淡水鱼类冬季也停止觅食,群集在水底或泥中。一些海洋鱼类如带鱼和黄鱼还有季节性洄流的习性,称为温度性迁移。
温度对水生生物的摄食、营养、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很大影响,如草鱼在5~7℃以上开始摄食,20℃以上急剧增加,22℃时比20C时摄食强度倍增, 以27—30℃强度最大,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下降时生长代谢的下降要超过维持代谢的下降,使饵料利用率降低,以在适温下消化率和饵料效能系数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低等动物的生长在最适温度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发育速度加快,超过适温则发育受抑制,甚至停止和死亡。中国不同地区水域鲢鱼达到性成熟所需年数不同,在华南只需2a,在江苏需3—4a,在黑龙江却需5—6年,但按积温计算却基本相等,表明温度越高发育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