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规律
796
切换pc版

    根据往年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今后一段时期很可能是黄杨绢野螟的高发期。这个结论是根据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规律得出的,详情如下:
    该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危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越冬代整齐, 以后存在世代重叠现象,10月以3代幼虫开始越冬。各代(越冬代除外)各虫态平均历期:卵9天,幼虫26天,蛹8天,成虫9天。幼虫一般5龄至6龄,越冬 代则为9龄至10龄。
  黄杨绢野螟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1 节白色,第2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节暗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 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黄杨绢野螟


  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46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黄杨科的小叶黄杨、锦熟黄杨、瓜子黄杨等苗木,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否则可能造成成片小叶黄杨死亡,影响观赏效果。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