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
459
切换pc版

研究目的

  海洋生物 1.了解自然界的动物,认识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分布、数量、生理、遗传、发育、生态、行为、进化等)。

  2.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动物新品种培育、禽畜饲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等。

  3.有害动物的防治:农业、林业的有害动物控制,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寄生虫病防治等。

  4.促进医学生物学的发展:人也是一种有智慧的高等动物,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动物生物学研究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膳食营养、疾病防治,促进健康长寿,探索人类起源等。

  5.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动物生态学研究有利于解决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重大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主要内容

  大象 1.动物的细胞和组织主要包括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特点、动物细胞的周期与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2.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主要包括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脊椎动物个体发育的模式动物。

  3.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主要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类群、脊索动物类群。

  4.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持和运动,动物的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动物的循环、呼吸、淋巴和免疫,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动物的神经调节,动物的激素,分泌和调控,动物的生殖。

  5.动物的遗传和进化主要包括遗传的基本定律、动物遗传的染色体基础和分子遗传的基本原理、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6.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动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动物多样性。

  与动物学内容差别

  动物学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动物类群 动物类群 发育与分化

  动物进化 遗传与进化 动物行为

  动物地理 动物地理 多样性与保护

  动物生态 动物生态 .

  结构与机能生物 结构与机能 .

研究对象

  1.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电子

  2.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分界

  生物分界是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布、生态等等特点而划分成一个个比较接近的各种生物类型集体的过程,生物分界是一项不断进行中的工作,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分界系统两界法:植物和动物(夏商代:公元前21-11世纪,古希腊的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三界法: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世纪德国的Haeckel,1834—1919)。

  五界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1969,Whittaker)。

  四界说:原核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Leedale,1974)。

  六界说:病毒界、细菌界、蓝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1979,陈世骧)。

  T.Cavalier&Smith1989年提出了一个八界系统,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有学者认为这一分界是较为合理和清楚。

  五界系统被比较多的学者所接受。

分类系统

  动物界根据动物体细胞的数量而分为单细胞的原生动物(Protozoa)和多细胞的后生动物(Metazoa)两个类型。后生动物又可根据胚层分化、体制、体腔、身体分节、附肢性状、脊索和脊椎构造等又分为30多个门。分类学家对动物门类的划分尚有争论。

  Johnson(1977)将动物界分为28门,Webb(1978)分为33门,Alexender(1979)分为30门。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进展,动物界分为34门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中一些原来的“纲”升为“门”,如轮虫纲升为轮虫动物门,并增加了一些种类少的动物门类,如星虫动物门

动物界主要特性

  真核细胞、无细胞壁;典型的异养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才能得以生存;对环境刺激能够产生行为反应,即具有活动性(Activity),多数组织和器官发达。

  常用分类系统

  分类图 中生动物(Mesozoa):中生动物门

  侧生动物(Parazoa):侧生动物门

  真后生动物(Eumetazoa):

  两胚层、辐射对称动物腔肠动物门

  两胚层、两侧对称动物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扁形动物门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轮虫动物 门、腹毛动物 门、动吻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等。

  真体腔动物(Eucoelomata):

  不分节动物(Unmetameric):软体动物门

  分节原口动物(MetamericProtostomata):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后口动物(Deuterostomata):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棘皮动物门

  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物种

  物种(Species)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Aspeciesmaybedefinedasagroupoforganismsofinterbreedingnaturalpopulationsthatarereproductivelyisolatedfromothergroupsandthatshareincommongenepools)。物种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

  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的个体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

  生殖隔离的形式:

  (1)不发生交配。由于性行为不同、雌雄xing器官不相配合等。

  (2)配子不亲和。即使发生交配,但雌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或受精后杂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

  (3)杂种不育。杂种即使能够生长和发育,但不能繁殖后代。

亚种与品种

  亚种(subspecies):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geographicorecologicalpopulationswithconspicuousdifferencesfromothergroupsinaspecies)。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丰富的亚种保证了物种能够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果消除了地理隔离,亚种可互相交配和繁衍。

  品种(varietyorbreed):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如:家鸭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卵用型(金定鸭)和卵肉兼用型(土北鸭)等不同品种。

相关书籍

图书信息

  书 名: 动物生物学

  作 者:胡泗才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122085214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动物的基本构造与发育:第二章,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第三章,脊索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第四章,动物的生命活动;第五章,动物与环境;第六章,有益动物的利用;第七章,有害动物的控制。

  《动物生物学》集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农学、动物生产、动物医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参考用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构造与发育

  第一节 动物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动物的发育

  第二章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第一节 动物的分类和动物体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三节 海绵动物门(Spongia)

  第四节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第五节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第六节 原体腔动物

  第七节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八节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九节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第十节 真体腔后口无脊椎动物

  第三章 脊索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述

  第二节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三节 鱼纲(Pisces)

  第四节 两栖纲(Amphibia)

  第五节 爬行纲(Reptilia)

  第六节 鸟纲(Aves)

  第七节 哺乳纲(Mammalia)

  第四章 动物的生命活动

  第一节 保护、支持与运动

  第二节 循环、呼吸和免疫

  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

  第四节 排泄与盐水平衡调节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第六节 动物激素及其作用

  第七节 生殖

  第五章 动物与环境

  第一节 动物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动物的多样性

  第六章 有益动物的利用

  第一节 动物饲养

  第二节 动物遗传育种基础

  第三节 动物繁殖技术

  第四节 哺乳动物

  第五节 禽和鸟

  第六节 爬行动物

  第七节 两栖动物

  第八节 水栖动物

  第九节 有益昆虫

  第七章 有害动物的控制

  第一节 寄生虫及寄生虫病

  第二节 农业害虫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编辑推荐

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并且拓宽知识面,强化基础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全书的宗旨是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面宽和能力强,以及富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生物学优秀基础人才。

文摘

插图: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动物学课程与其他生物学课程一样,始终处在迫切要求知识更新和不能忽视知识积累的状况中。这种情况反映在教学中就体现为:①学时的大幅度减少与原教学内容和安排的不适应。②原教学体系和教材不能很好地与改革后的生物科学后续课程相衔接。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动物学的教学和教材一般由“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部分组成,主要讲授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和进化。这种方式人为分割了本应完整的动物学体系,造成两部分内容各自独立,使得教材结构上相互之间考虑不多,与国外目前通行的动物生物学教学体系相差甚远。
根据教育部21世纪生物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通过几年对动物学教学体系的思索、改革和准备后,北京大学从1998年2月开设了动物生物学课程。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实现:①在改革原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动物生物学课程,侧重阐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之形成彼此连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比较完整的动物生物学教学体系。②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基础课程打开必要的窗口和提供可能的结合点,以适应现代生物学的快速发展。③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处理动物分类、地理分布、区系及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动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成果。④删减进化关系不清楚、与人类关系不密切的动物门类及部分形态内容。⑤加强动物类群描述与其进化地位的结合,从动物生物学的角度充分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转变。
依据上述想法,从1997年起在逐年修改讲义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近期出版的同类教科书和期刊文献,我们于2000年7月编写出版了《动物生物学》教材。该教材的内容体系放弃了原动物学教学中以动物门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分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运用比较动物结构和功能的思想与方法,阐述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它们的进化地位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从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撑和运动、排泄和水盐平衡、呼吸、消化、循环、淋巴及免疫、神经、内分泌与调节以及生殖等方面描述了动物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进化中的演变和适应,从而认识动物体形态结构的统一性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1版的《动物生物学》教材经过6年上百所学校的使用后,大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同时,我们也在这期间的各种场合中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很多学校的热情支持。另外,使用过该教材的广大同学也通过不同形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里查德(RichardJurd)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