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动物
942
切换pc版

辨析

  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动物的毛色或羽色是白色的,如北极狐、北极熊、大天鹅和白鹭等,它们并不是白化动物,其白色的体色是由显性基因的正常表达。而白化动物是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子的产物,虹膜大多为红色,往往还同时携带着其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颤、皮癌等,另外在自然界中也容易为天敌所发现而受到攻击,所以比正常个体难于存活。不过,在人工饲养的动物中,白化现象却很常见,如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马和白玉鸟等,它们是在长期人工精心选育和保护下培育而成的,能够正常地繁衍后代。

据说湖北神农架一带是白化动物出现最多的地区,1987年曾发现白龟,全身为白色,只有双眼鲜红,颈部透明,很像一个雕刻的艺术品

存在范围

大多发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其中以哺乳类中发现的种类较多,包括白蛇、白龟、白环颈雉、白乌鸦、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狮、白虎、白骆驼、白牦牛等等,不胜枚举。人类也有这样的个体,属于白化病,俗称为“天老儿”。

古籍记载

  白化动物在中国古籍中和民间多有记载,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白熊的记载、《魏略辑本》中关于白麋的记载和《白蛇传》等民间传说,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还依据宫中所藏的贡品,创作了很多有白化动物的画。

形成原因

  基因影响动物体色的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是控制酶的活性,通过酶来控制体内的生化反应过程,最后决定了动物的形态。在正常动物的体内,一些苯丙氨酸参与构成动物体的蛋白质,另一些苯丙氨酸则转变为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的作用最后形成黑色素。而在白化动物体内由于缺少酪氨酸酶,所以不能合成黑色素,形成了白化现象。

白化病

是一种遗传性黑素合成障碍,特征为眼部、皮肤和头发缺少部分或者全部黑色素,相比之下,单是眼部白化的情况更为少见。白化病由隐性等位基因遗传导致。这种疾病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白化动物是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子的产物,虹膜大多为红色,往往还同时携带着其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颤、皮癌等,另外在自然界中也容易为天敌所发现而受到攻击,所以比正常个体难于存活。不过,在人工饲养的动物中,白化现象却很常见,如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马和白玉鸟等,它们是在长期人工精心选育和保护下培育而成的,能够正常地繁衍后代。白化动物大多发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其中以哺乳类中发现的种类较多,包括白蛇、白龟、白环颈雉、白乌鸦、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狮、白虎、白骆驼、白牦牛等等,不胜枚举,人类也有这样的个体,属于白化病,俗称为“天老儿”。

历史记载

图片  据《中国上古史演义》载,商周时代纣王囚禁文王,周臣散宜生为求和,以两只“天然全身雪白的狐”作为进献之礼。《史记·周本纪》说,周穆王征犬戎时,“得四白狼、四白麂以归”。《醒世恒言》第21回中,描绘吕洞宾“朝骑自鹿升三界,暮跨青鸾上九霄”。庐山五老峰后屏山的白鹿洞记载,唐朝李渤养一只白鹿,将袋和钱挂在鹿角上,可到街上买纸投书。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别君去兮何时归,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诗句。清乾隆十六年蒙古吉必力滚达赖把一只白狍子当成贡品贡献给清王朝,皇帝把它敬养在宫中达12年之久。另有江苏官吏贡献给一只白乌鸦,皇帝还御赐了一只鸟笼。可见古人把珍奇白化动物视为神灵宝物。它们在现在仍为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塔洛尼克国营农场出生一头白毛水牛,被动物园征去,游客络绎不绝。另外像印度的白虎,台湾和云南的白猴等,都十分引人瞩目。但是古今中外还无一处在相同时间、同一区域内发现像神农架这样众多的奇异白化动物1977年11月,在台湾中央山脉花莲县的内陆深山中,捕获了一只体色纯白的幼年白化型台湾猴雌兽,被取名为“美迪”。这种完全白化的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是非常罕见的。西班牙人曾于1966年在赤道几内亚捉获一只白色大猩猩,后来饲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园,被视为举世无双的珍奇动物;我国在广西大新县曾发现若干白色的黑叶猴,捕获到的一只,被放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园中展出;另外据说分布于我国的金丝猴也有白化型,有人曾在湖北西部神农架林区考察时见到过一些白色的金丝猴,但没有捕到。

产生因素

图片  产生白化动物的原因在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不同。在正常动物体内,某些苯丙氨酸参与构成动物体的蛋白质,某些苯丙氨酸则转变为→(酪氨酸酶)→3,4-双羟苯丙氨酸→→黑色素。而在白化动物体内,因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这是一种隐性基因(a)支配的结果,对具有显性基因(A)的个体,则表现有正常的体色,那就是基因A和a控制着酪氨酸酶的合成,在正常人和动物的基因型为AA或Aa时,则因具有酪氨酸酶,因此有黑色素,如其基因型为aa时由于缺少酪氨酸酶也就不能形成黑色素,结果就成为白色个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化动物。对人来说也就是白化病。从上述一些情况看,原因就是基因控制着酶,通过酶又来控制生化反应过程,最后决定了动物体的性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白寿昌等报道:197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曾捕获一只雄性白猕猴,经酪氨酸酶活性检查,发现该猕猴病因乃是由于酪氨酸酶不能起到正常作用的缘故,又经检查,该猴的虹膜为浅灰蓝色,瞳孔红色,确是白化动物。他们还证实了白化性状对其生长发育、血象指标、精液品质均无影响,染色体2n=42,这些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经过侧交试验结果表明:这只猕猴的白化现象属于单基因遗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

其他信息

图片  西班牙人曾于1966年在赤道几内亚捉获一只白色大猩猩,后来饲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园,被视为举世无双的珍奇动物。中国在广西大新县曾发现若干白色的黑叶猴,捕获到的一只,被放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园中展出。另外据说分布于中国的金丝猴也有白化型,有人曾在湖北西部神农架林区考察时见到过一些白色的金丝猴,但没有捕到。

白化特征

组织病理显示,基底层有透明细胞,银染色阴性不能证明有黑色素。多巴染色可阳性(酪氨酸酶阳性型)或阴性(酪氨酸酶阴性型)。 根据分子学发病机制,OCA 可分为酪氨酸酶相关性OCA(即酪氨酸酶阴性OCA,Ⅰ-A 型;黄色突变OCA,Ⅰ-B 型;温度敏感性OCA,Ⅰ-TS 型;微量色素OCA,Ⅰ-MP 型),酪氨酸酶无关性OCA(酪氨酸酶阳性OCAⅡ型)。Ⅰ型病人存在酪氨酸酶基因突变引起酪氨酸酶活性缺乏(ⅠA 型)、活性降低(ⅠB型、Ⅰ-MP 型)或酶活性在较高温度中降低(Ⅰ-TS 型),酪氨酸酶是黑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缺乏或降低可导致皮肤色素减少或缺失。Ⅱ型病人存在P 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P蛋白功能缺失,P蛋白与黑素前体酪氨酸转运入黑素小体膜有关,是生成黑素所必需的蛋白质,P蛋白功能缺失可导致黑素合成障碍。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