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区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单产水平创历史新高,总产实现“十一连增”。据统计部门数据,全区小麦面积49万亩,比去年48.5万亩增0.5万亩;平均亩产409.1公斤,比上年400公斤增9.1公斤,增1.3%;总产20.05万吨,比去年19.4万吨增0.65万吨,增3.4%。河横展示基地宁麦13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605公斤,刷新了泰州市小麦高产纪录。但是,小麦生产上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茬口紧,导致晚播小麦面积增加,制约大面积平衡稳产;二是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应用不到位,影响播种质量和壮苗形成;三是渍害、纹枯病、赤霉病、倒伏、高温逼熟等自然灾害威胁。因此,要想来年夏粮生产再夺丰收,首先要狠抓秋播工作落实,打好丰收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年粮食生产主动权。
一、选用优良品种,优化作物布局
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是夏熟丰收的重要基础。建议里下河地区各镇,重点推广扬麦16、扬辐麦4号、镇麦9号等中筋品种。通南高沙土地区各镇,重点推广宁麦13、扬麦13等弱筋品种。往年黄花叶病发病田块建议选用宁麦13、扬辐麦4号;由于宁麦13抗寒性较差播期适当推迟。
二、农机农艺配套,抓好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但如果秸秆还田时作业粗放,将严重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和壮苗安全越冬。提高秸秆还田水平,关键在于农机农艺要配套:一是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切碎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匀铺不到位的需人工撒匀。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旋耕等方式进行灭茬埋草整地,提高整地质量,创造小麦适播条件。耕翻灭茬埋草是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犁旋一体秸秆还田作业机。旋耕灭茬埋草关键在于机械动力要足(75马力以上机械)、墒情适宜,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要杜绝小型手扶拖拉机旋耕埋草作业。三是播后适度镇压。播后适度镇压可确保种、土紧密结合,防止吊空苗及土壤跑墒,是防止干冻死苗的重要措施。四是基肥中增施氮肥。一般基肥中应增加总施氮量10%左右的氮肥,防止秸秆腐熟过程耗氮影响壮苗。五是因地制宜选择稻田套播稻草全量覆盖播种方式。土壤粘重、湿度大的田块通过耕翻、旋耕方式秸秆还田难度较大,可采用稻田套播稻草全量覆盖播种方式,应尽可能做到适期套播,缩短共生期,早播田块水稻收获前0~5天内套播为宜,迟播田块水稻收获前5~10天内套播为宜,水稻收获时确保做到碎草、匀铺,麦苗3叶1心前及时做好追肥、化除、开沟覆土等田间管理工作。
三、提高播栽质量,夯实秋播基础
一是坚持适期适量播种。适期播种是确保壮苗越冬、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通南地区弱筋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25日至10月底,中筋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此范围内可适当早播。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需适当加大播种量,基本苗控制在18万以内。要大力推广机耕、机播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播种量精确调控,提高播种均匀度,根据墒情调节播深,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实现齐苗、匀苗、壮苗。里下河地区土质粘重,播后要主动沟灌窨水确保早出苗。二是坚持科学施肥,提高运筹水平。弱筋小麦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主茎3叶至4叶期施用):拔节肥(倒3叶施用)为7 : 1 : 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小麦一般掌握15~18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主茎3叶至-5叶期施用):拔节肥(倒3叶施用):孕穗肥(剑叶抽出一半施用)为5 : 1 : 2 : 2的运筹方式(大面积生产中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5 : 1 : 4)。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中筋、弱筋小麦宜采用氮磷钾配比为1 : 0.4~0.6 : 0.4~0.6,磷钾以基肥:拔节肥5~7:3~5为宜。三是适时开展秋季化除。麦田杂草要以秋季化除为主、春季补除。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杂草。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根据麦田不同草相特点,因地制宜选用相应药剂,提高化除效果,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药冻害的发生。
四、突出主推技术,强化集成示范
“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技术、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稻田套播高产栽培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等是我区小麦生产主推技术,是针对提高播种质量、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等提出的配套技术措施。一是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土质沙土至壤土、墒情适宜、适耕性好的田块。采用该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作业优势,采用机条播或机械均匀摆播、撒播,农机农艺配套,实现“一个控制、两个提高”,即控制播种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出苗均匀度,解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播种粗放、播量偏大、均匀度不高等突出问题。播种时要注意保持条播机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对于稻草全量浅旋还田或者腾茬较迟、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相对持水量大于80%)的田块,免耕机条播作业时易出现堵塞排种管,造成缺苗断垄,宜采用机械均匀摆播或机械均匀撒播。二是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肥力较高、可适期播种的高产田块。关键技术措施是,在适期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及时齐苗、匀苗和壮苗,并根据小麦高产群体质量形成规律和需肥特性,通过精确定量施肥和促控措施应用,确保生育进程与季节同步,优化群体结构,在足穗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一般每亩需施纯氮 16~18公斤,同时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增磷补钾。肥料运筹采用“V”型两促施肥法,即施足基肥(占总施氮的50%~60%、总施磷的50%、总施钾的50%~70%,基肥不足时可适量补施苗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占总施氮的40%~50%、总施磷的50%、总施钾的30%~50%),促壮秆大穗。拔节肥掌握在倒3叶期,即叶色褪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施用,一般在3月中旬,施氮量占20%~25%,以45%高浓度三元复合肥为宜;孕穗肥在剑叶露尖至破口期施用,施氮量占15%~20%。三是稻田套播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腾茬迟于小麦播种适期10天以内的水稻茬口,且有套播习惯的稻茬麦田块。稻草离田情况下的常规稻套麦技术相对完善,可以做到养老稻与早种麦两不误,并减少劳动用工。套播时间掌握在收稻前7~10天内播种,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左右。套播时每亩施用复合肥15公斤左右、尿素10公斤左右,确保“胎里富”,实现早发壮苗。3叶1心前配套好田内沟系,适当加大开沟密度,沟土均匀覆盖小麦根系,增强防冻能力。四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适用于播种迟于适期10天以上的地区和晚播田块。针对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等生育特点,采取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实现争足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实现攻大穗,夺取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由于主要依靠主茎成穗,因此形象地称之为“独秆栽培”,是适应腾茬过迟或遇旱涝灾害而不得不大幅推迟播种期情况下的抗灾应变技术配套技术关键,一要选用良种,以种补晚;二要提高耕播质量,以好补晚;三要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四要稳氮后移,以肥补晚;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成大穗。
五、主动抗灾应变,促进高产稳产
主动抗灾应变是我区小麦丰收的重要经验之一。要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秋播开始打好抗灾基础。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实现壮苗越冬,是最重要的抗灾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落实好以下抗灾应变措施:一是种子处理,防病壮苗。针对小麦纹枯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也可适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二是三沟配套,排涝降渍。农田一套沟是秋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标准化沟系,不仅是实现二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配套技术。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放样,统一开挖”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做到“深、密、通、畅、配套 ”,内沟要重点推广新型机械开沟,努力提高沟系质量标准,确保内外三沟配套,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全面提升防旱、防涝、防渍能力。播种后及早进行机械开沟,每3米左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逐级加深内外三沟相通。板茬播种或还草田块需通过缩小竖沟畦宽,提高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开沟取土量和对畦面覆盖,既防止露籽现象,同时提高灌排效果,减轻涝渍危害。三是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结合赤霉病防治,全面推广磷酸二氢钾或肥力宝等植物营养液叶面喷施,促进养根保叶,活熟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