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2)
498
切换pc版

    3 发生规律及影响发病因素

    3.1 发生规律

    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病情回升期(横向扩展期)、发病高峰期(严重度增长期)和病情稳定期(枯白穗发生期)。但各个病程阶段的长短、峰值高低,由于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各地又有一定差异。

    冬前发病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浸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的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

    越冬静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病情回升期:以发病株率的增长为主要特点,一半在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气温上升,病菌侵染并在麦株间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病株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严重多为1-2级。

    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病情稳定期:抽穗后,茎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一般在5月上中旬后,病斑高度、病叶鞘位与侵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先呈白色后呈褐色不规则菌核而后落入土壤越夏。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此外,许多研究者还研究了病害发生消长进程中的相关现象,认为:①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呈现二次升降,形成二个明显的峰区,第一峰区在越冬期,第二峰区在拔节期,这与病害在冬季和拔节期分别形成二个发病高峰是完全一致的。②冬前病株是后期形成枯白穗的主要来源。③枯白穗数量与病株病斑高度呈正相关。

    3.2 影响发病因素

    影响小麦纹枯病流行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土壤类型等。

    气候因素影响发病严重程度。出苗期气温和降水量高于常年,有利于病菌侵染幼苗。越冬期遇低温使麦苗受冻,可造成大量病苗死亡和加重病情。但温度高、降雨多,则有利于病菌的存活。春季气温回升快,降雨多,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3-5月的降雨量与温度是决定当年病害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

    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对该病的严重程度有严重影响。各地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主导因素,现有的小麦品种绝大多数都是感病和轻感病的,没有高抗病品种,对该病的大发生创造了条件。作物连作年限长,有利于菌核菌原积累,增加土壤中的菌核数量。据对麦稻两熟田调查,间隔1、2、3和4轮作田,平均菌核数量分别为4.1-6.3万粒、8.2-8.5万粒/667平方米、2-23.4万粒/667平方米和18.2-36万粒/667平方米。麦田杂草多也是重要的发病诱因,免耕或少耕麦田一般草害严重,冬后病情也较重。播量大,植株群体大,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增高,发病较重。撒播较条播病重。氮、磷、钾比例失调田块,特别是施氮肥田块,不仅麦株旺长,组织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而且还由于麦株旺长造成了田间郁闭,使纹枯病加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低洼潮湿田,以及偏酸性沙土壤都有利于发病。

    4 危害损失及影响程度的因素

    史建荣测定了小麦纹枯病引起的产量损失认为除一级外,各病级对产量损失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的产量因子主要是穗重、每穗粒数,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千粒重和籽粒密度同时发现病害侵染时期不同,对产量损失有极显著差异,拔节后期以前感病的产量损失严重,并且病级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