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度是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它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分散衡量通常用分散直径的大小表示,分散度越大,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小,粒子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农药的分散度其覆盖的面积就越大,意味着重药剂与病虫子害接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大。提高药剂切散长一般可采用两种手段,例如将固体药剂粉碎,粉碎得越细,分散度就越大;二是施药手段,例如施药手段,例如,喷雾器内的气压越大,喷出的雾滴越细,分散度越大。分散度大虽然能使药剂与病虫害接触的机会增大,但应用到生产中也并非越大越好。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切掌握农药的分散度。
一、常用农药剂型的分散度多大最为理想?
常用农药剂型中,分散度以水溶剂(溶质呈分子或离子状态,直径小于0.001微米)最大,其余依次为:胶体剂(胶体颗粒直径为0.001至0.1微米)、烟剂(烟粒直径为0.1至2微米)、乳剂(油珠直径约为0.1至10微米)、粉剂或可温性粉剂(粉粒直径多在10至74微米)。
二、雾喷、喷粉中,药剂的分散度是否越大越好?
在喷粉、喷雾中,当药剂颗粒被气流送到受药表面时,这些颗粒并非都能沉降到这个表面上。运送颗粒的气流在接近受药表面时,形成一种界面层气流,界面层流沿着表面往侧面流动。这个界面层向气流常常将细小的颗粒带走,使它不能沉积(仅有小量沉积在背面)。只有当颗粒具有相当大的动能时,才能抵抗住侧向气流的影响,沉降到表面上。但太大的颗粒,往往由于重量太大而降低其表面的附着性,易从受药表面上滚落。理想的分散度应当是既不妨碍颗粒在表面上有足够的沉积,也不至于严重妨碍药剂在表面上的附着性。
三、为什么要适当控制农药的分散度?
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农药在使用时有一些副作用,如毒性过高、污染环境、残留素性大等。为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有时要适当降低农药的分散度。
控制了分散度的农药剂型有如下优点:
1.能分发挥农药中有效成分的作用。如缓释剂或粒剂可控制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在不同程度上减小了农药损失,延长残效期和减小施药次数。
2.可增强施药时着药部位的“目标性”和减少药剂飘移损失。如用颗粒剂防止花卉花期病虫害或地下害虫,不但有利于提高药剂沉积量,而且避免了与害虫天敌的接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能提高使用农药的安全性。使用粒状药剂时,可避免农药飘移,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药剂不易从人畜的皮肤或呼吸道侵入。例如,呋喃丹属口服剧毒农药,如果将其加工成颗状制剂,用手撒施也很安全。同时,粒状农药在植物上粘着性差,可减少农药残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