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常见技术问答
549
切换pc版

    1.猪良种有什么要求?

    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2.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窝产10头~12头,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母猪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头~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头~12头,乳头6对~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头~10头,乳头5对~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头~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3.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1)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著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对~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头~12头,乳头6对~8对。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千克~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胴体瘦肉率66%。

    (2)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乳头7对~8对。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瘦肉率

    63.5%。

    (3)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下垂;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繁殖性能稍低,初产8头~9头,经产10头左右。乳头5对~6对。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胴体瘦肉率达68%。

    4.猪生长发育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仔猪出生后,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通常将其划分为哺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等几个阶段,各阶段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

    (1)哺乳阶段。仔猪出生至断乳阶段,一般为3周~5周。哺乳期仔猪处于生命早期,容易受外环境的影响而生病,饲养管理不善,会导致仔猪死亡。因此,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猪效益的关键环节。

    (2)保育阶段。仔猪断奶至保育结束这一阶段,通常为5周。仔猪断奶后失去与母猪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上饲料类型和环境发生改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应激,这一阶段猪只容易掉膘,体质虚弱,发病率增加,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因此,搞好断乳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十分关键。

    (3)生长肥育阶段。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直至出栏这一阶段,一般为饲养7周左右(约70日龄~180日龄)。此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养猪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时期。饲养管理中应加强营养供给,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工作,以保证猪只充分的生长发育。

    5.母猪的生产周期如何?

    母猪生产周期,包括空怀、怀孕和哺乳等几个时期,相对应的是配种、接产和断奶等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增加生产效益。母猪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饲养时间如下:断奶至配种阶段(饲养1周~2周)——配种怀孕阶段(饲养16周)——分娩哺乳阶段(饲养3周~5周)。

    6.理想后备公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型、头型和体型等。公猪睾丸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无隐睾或单睾,无疝气和包皮积尿而膨大等疾病。

    7.理想后备母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的后备母猪腹线有7对以上突出、排列整齐的乳头;阴户大,且不向上或一边翘起;趾大小均匀,间距合理;前后肢系部、膝、跗关节支撑理想;尾根高起,生长在臀部合理的位置;体长、背腰平直;后腿长且肌肉丰满,但并不呈“球状”;前后肢之间宽度合理;肋骨形状良好,呈桶状;面颊清秀;体躯相对较瘦,肌肉较丰满。

    8.如何进行选配,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

    选配指的是猪的交配原则,用来确定哪头公猪和哪头母猪交配。选配和选种一样,是改良猪性状的手段。为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应合理异质选配和同质选配。具体以瘦肉率为例来说明,如果某母猪的瘦肉率较低,就一定要选瘦肉率较高的公猪与其交配,这就是异质选配;但如果某母猪其瘦肉率中等,因为瘦肉率太高对猪其他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好选瘦肉率也中等的公猪与其交配,这就是同质选配;以次类推,可以考虑多个性状的选配。一般纯种选育时,多采用随机选配;商品猪生产中,进行杂交的品系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即一般为异质选配。

    9.目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有哪些?

    我国猪病呈现种类多而复杂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等。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细菌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体病。

    10.猪场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是什么?

    猪场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预防性消毒即为定期消毒,对畜舍、养殖场环境、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常规消毒,目的是为了预防疫病的发生;疫源性消毒是指猪场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预防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1)在猪场大门入口处设消毒池,消毒药物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并设喷雾消毒装置,消毒的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2)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在消毒间喷雾消毒或用紫外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淋浴更衣。参观人员的消毒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线路参观,但应尽量减少参观人员进入。

    (3)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空猪舍应彻底消毒;消除杂物、粪尿及垫草;用高压水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净为止;水洗干燥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消毒12小时~24小时,再用2%烧碱或3%来苏儿对地面进行消毒1次,24小时后用净水冲去残药;猪体用0.1%新洁尔灭、2%~3%来苏儿或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产房地面和设备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福尔马林(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2小时,再用0.1%新洁尔灭、3%来苏儿等消毒,用净水冲去残药,再用10%石灰水刷洗地面和墙壁。

    (4)母猪进产房前全身洗刷干净,用0.1%新洁尔灭消毒全身后进入产房;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液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疫源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1)病猪舍消毒。在彻底清理被污染的病畜舍之前,需用0.5%的过氧乙酸或喷雾灵等消毒剂对其进行喷雾消毒;彻底将病畜舍内的粪便、垫料和剩料等各种污物清理干净,对清理出来的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可移动的设备和用具搬出猪舍,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清洗和消毒;病猪舍经清扫后,用火焰喷射器对猪舍的墙裙、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进行火焰消毒;病猪舍经火焰消毒后,对其墙壁、地面、用具,特别是屋顶木梁、柁架等,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清洗干净,对冲洗后的污水要收集到一起进行消毒,并做无害化处理;待病舍地面水干后,用消毒液对地面和墙壁等进行均匀、足量地喷雾或喷洒消毒。为使消毒更加彻底,首次消毒冲洗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毒;熏蒸消毒,病猪舍经喷洒消毒后,关闭门窗和风机,用福尔马林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

    (2)病猪舍外环境消毒。对疫点、疫区养殖场内病猪舍的外环境,先喷洒消毒剂全面消毒后,彻底清理干净,再进行第二次消毒。

    11.“全进全出”养猪流程在疫病控制上的优点有哪些?

    “全进全出”是指将同一日龄猪或同一批猪同时转入某一猪舍,饲养后同时转出的养猪流程。在疫病控制上的优点有:

    (1)减少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日龄猪或不同批次猪之间的循环传播或感染。

    (2)有利于实施统一免疫程序,减少漏免机会。

    (3)在不同批次猪转出后,猪舍进行全面清扫与消毒,减少病原污染机会。

    12.猪咬尾、打架是什么原因?如何从饲料角度防止猪咬尾、打架?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猪群咬尾、打架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咬尾、打架多发生于刚合群猪群内,由猪只排列群序争斗所致,因为猪群中要分排行老大、老二,决定谁先吃料、谁先选睡觉的地方,所以要尽量避免驱赶猪群和并窝。

    (2)猪群内原本并无咬架、咬耳、咬尾现象,如突然发生,原因是群内可能有亚临床症状而产生异味,猪的嗅觉非常敏感,又具有群居特性,会群起攻击有异味的猪。

    (3)群体密度过大,会因争槽位和睡觉的位置,或因影响休息,而发生争斗咬架。

    (4)也可能因日粮内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如食盐、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或蛋白质等。从饲料角度主要检查食盐、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或蛋白质等是否缺乏或不平衡。如缺乏,应根据需要量标准补足或调整平衡。通常补充食盐、小苏打等会有明显的效果,但从根本上还是要看到底是什么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13.如何做好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公猪的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必须对种公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应经常保持营养、运动和配种及三者间的平衡。

    (1)营养。种公猪营养消耗量大,应供给充足的营养,给予足够的平衡氨基酸和动物性蛋白质,保证有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注意营养成分的配搭要合理,日粮粗蛋白水平18%~20%可消化能以每千克12.56兆焦~12.98兆焦,使公猪不肥不瘦,保证正常种用体况。公猪体况过肥、过瘦,都会使公猪性欲下降。每天喂2次~3次即可,喂量限制在2.3千克~3千克。在配种期间适当加喂1枚~2枚鸡蛋,以满足其营养需要。

    (2)管理。

    ①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饲喂、采精或配种、运动、刷试等各项工作,都应在大体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利用条件反射,让公猪养成规律性的生活制度,便于管理。

    ②单栏饲养:种公猪要单圈饲养,栏舍要有充足的休息室和运动场,地面不要太滑和太粗糙,防止损坏肢蹄,保持圈舍卫生。

    ③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定时驱赶和逍遥运动1小时~2小时,提高种公猪新陈代谢,促进食欲,增强体质,提高繁殖机能。

    ④刷拭和修蹄:每天擦拭1次,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皮肤病,促进人猪亲和,切勿粗暴哄打;利用公猪躺卧休息机会,从抚摸擦拭着手,利用刀具修整其各种不正蹄壳,减少蹄病发生。

    ⑤定期称重。

    ⑥定期检查精液品质:采集公猪精液进行镜检,评定精液质量。实行人工授精的公猪,每次采精都要检查精液品质。如采用本交的公猪,每月也要检查1次~2次。特别是后备公猪,开始使用前和刚使用时,都要检查其精液2次~3次。

    ⑦防寒、防暑:种公猪舍适宜的温度为18℃~20℃。冬季猪舍要防寒保温,夏季高温时要防暑降温。高温对种公猪的影响尤为重要,轻者食欲下降、性欲降低;重者精液品质下降,表现为精子活力下降、总数和活精数下降,畸形精子数增加。

    (3)合理利用。公猪应合理利用,不能过频。初配青年公猪第一个月每周可配种2次~3次;幼龄公猪配种应每2天~3天配1次;成年公猪宜每天配种1次,偶尔可使用2次,5天~7天后可休息1天。人工授精时,对开始采精的青年公猪间隔3天~4天采1次;成年公猪间隔2天~3天采1次较好。

    14.断奶母猪的饲养管理措施有哪些?

    (1)断奶母猪的饲养。如果哺乳期母猪饲养管理得当,断奶时膘情适中,大多数在断奶后1周内就可正常发情配种。母猪断奶当天转入配种舍后,当天不喂料和适当限制饮水。断奶母猪的膘情至关重要,过肥、过瘦的要调整喂料量,膘情恢复正常再进行配种。对于膘情较好的,则在母猪断奶前和断奶后各3天,减少精料饲喂量,可多补给一些青粗饲料;3天后膘情仍很好的母猪,应继续减料,可日喂1.8千克~2.0千克精料,控制膘情,催其发情;对膘情一般的母猪,断奶后就开始加料催情。对于断奶时膘情差的母猪,断奶后给予短期优饲,加料催情。断奶母猪可喂哺乳料,每天饲喂配合饲料2.2千克~3.5千克,日喂2次~3次,使其尽快的增膘复壮,避免母猪因过瘦推迟发情。

    (2)断奶母猪的管理。

    ①合理分群:断奶后空怀母猪可群饲,每栏3头~5头。将母猪按大小、强弱和肥瘦分群饲养,每头母猪占面积至少2平方米。

    ②为断奶母猪提供适宜的环境:猪舍温度应保持在16℃~25℃、相对湿度70%~80%为宜。夏季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暑降温。在冬季寒冷时,除了做好保温工作的同时,还要定期通风,以防猪舍内氨味过大。保持圈舍卫生、清洁和干燥。

    ③保证充足饮水:在夏季尤为重要,应经常检查母猪的饮水器是否出水。

    ④及时治疗有疾病的母猪:要经常对所饲养的母猪做详细的检查,发现食欲降低、精神不振或发病的猪,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严重的病猪应隔离治疗,注意母猪乳房炎及子宫炎的及时处理。在断奶1天~2天即进行驱虫,4天~5天进行防疫,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猪链球菌等疫苗。

    ⑤及时做好母猪的发情鉴定,做到适时配种:一般在母猪喂料后半小时,表现平静时进行发情鉴定,每天进行2次发情鉴定,上午和下午各1次,可采用人工查情与公猪试情相结合的方法。

    ⑥乏情母猪的处理:对于断奶后乏情、异常发情和反复发情的母猪,可采用公猪诱情、应激法刺激发情和药物催情等措施,使其尽快发情。

    ⑦及时淘汰长期不发情、屡配屡返情、习惯性流产、产仔数少或哺乳性能差、有肢蹄病不能使用的母猪。

    15.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

    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疾病性死亡和非疾病性死亡。其中,疾病性死亡是指由于猪瘟、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猪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渗出性皮炎、仔猪流行性感冒、寄生虫病等造成的死亡;非疾病性死亡是指冻死、压死、踩死、饿死、被母猪咬死、应激或初生重不足造成死亡。为了提高仔猪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在临产前1个月,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增加饲喂量,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母猪在妊娠后期,可注射K88等疫苗,使母猪产生抗体,抗体可通过乳汁传给仔猪,从而预防仔猪腹泻。

    (2)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在保证产房舍温在20℃左右的基础上,应在产栏内设置子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厘米,或在箱内铺电热板。

    (3)防压。在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4)让初生仔猪吃足初乳。早吃初乳,可以及早获得免疫力,获得丰富的营养,能尽快产生体热,增加抗寒抗病能力。

    (5)固定奶头。如果仔猪吃奶位置不固定,势必会使弱小仔猪因抢不到乳头,错过放奶时间而被饿死或成为僵猪。因此,在仔猪生后2天内,应人工固定奶头,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以弥补先天不足,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

    (6)选择性寄养。在母猪产仔过多而无力全部哺育时,应将多余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哺育。

    (7)补铁。在仔猪生后2天~3天,给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毫克~150毫克,不但可预防缺铁性贫血,而且平均每窝断奶育活仔猪数可增加0.5头~1头,60日龄体重可提高1千克~2千克;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的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毫升,10日龄每头再注射1毫升。

    (8)补料。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采用自由采食法补料,即在补料槽里放上颗粒料等,让仔猪自由采食。为使仔猪尽快吃料,开始几天将仔猪赶到补料槽旁边,上午和下午各1次,效果较好。

    (9)矫正母猪咬子不良行为。给母猪带上防护口罩,人工强制哺乳;在母猪产前、产后给予充足的温盐水;接产人员要及时清除母猪排出的胎衣;淘汰有咬子恶癖的母猪等。

    16.寒暑季节如何提高育肥猪日增重、料肉比?

    (1)环境控制。

    ①猪舍空气质量控制:加强通风,排除氨气等有害气体。高温时,通风以不着凉为限;天气寒冷时,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

    ②温度控制:高温季节以屋顶喷灌形式进行屋顶降温,室内采用湿帘风机或轴流风机降温;寒冷季节封闭猪舍,杜绝贼风,使用垫草或其他保温设施(热风炉、地暖等)。

    ③湿度控制:湿度控制在60%~70%,尽量采用干清粪工艺,及时清扫猪粪尿,能不用水尽量不用水冲洗,保持育肥猪舍清洁和干燥。

    (2)营养水平调整、药物保健、减少应激。高温会引起摄食中枢兴奋性降低,从而致使猪采食量下降,因此提高能量水平(可添加1%~3%脂肪),添加大量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每千克0.5克~1克),有助于增强肌体抗热应激能力。添加每千克250毫克碳酸氢钠,减轻热应激的不利影响;寒冷季节提高能量水平,日粮增加2%~3%脂肪,提高御寒能力。

    (3)科学饲养管理。

    ①调整饲养密度:高温季节降低饲养密度,每头育肥猪在1.2平方米~1.5平方米,降低动物间辐射热的产生;寒冷季节,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每头在0.8平方米,增加体热保暖效果。

    ②调整饲喂时间:高温季节增加饲喂次数,早上提前至5:00~6:00喂料,下午推迟到18:00~19:00喂料,尽量避开天气炎热时投料。夜间22:00~23:00加喂1次,中午可以不喂饲料,这样可增加10%~15%的采食量;寒冷季节自由采食,提高采食量,促进饲料转化率提高。

    ③必须提供给猪足够饮水:高温时饮水要凉爽,寒冷时饮水要注意保温。水管或饮水器不能暴露在外,必须用土或是绝缘材料裹好,防止高温时饮水晒烫猪不愿喝,寒冷时低温冻爆水管或猪饮用过冷水导致腹泻。

    ④加强猪舍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毒灭源及疫病防控工作,防止蚊蝇叮咬、皮肤病及其他疫病滋生,及时淘汰、隔离、无害化处理病残猪,加强疫病防控,为育肥猪健康生长做保证。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