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锅茶的生产加工技术
392
切换pc版

    一、鲜叶摊放

    按等级标准采摘的鲜茶进厂后,按采摘地、品种、采摘时间、等级、晴雨叶等分类摊放,萎凋。摊放在竹席上,或专用摊放设施上,不宜直接放于地面上。摊放时,高等级鲜叶摊放厚度2—3㎝,中档茶摊放厚度5—10㎝,低档茶摊放15—20㎝。晴天厚摊,雨天薄摊。摊放场地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射。摊放6—12小时为宜。待鲜叶深绿,叶质变软,青草气减退,透发淡淡茶香,鲜叶失水10%左右为宜。这时,叶内糖分、氨基酸、简单儿茶素等成分含量增加;茶多酚、青草素减少,叶内生理生化反应朝着提高茶品质的方向发展。

    二、杀青

    杀青对“磨锅茶”的品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整个制茶工艺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杀青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成茶的汤色、叶底、滋味的好坏。在杀青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将茶叶中的青草气和异味完全除掉,则成茶气味,滋味纯正;否则成茶腥味,异味不绝。杀青时采取锅温“适宜温度,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青臭散退,清香透露”的原则进行。

    禄丰磨锅茶是采用6CPC-120型滚筒式杀青机杀青,当锅温达180℃时(手伸入滚筒内有火辣灼热感时)即可投叶。每次定量投叶30公斤,鲜叶可在2分钟升至80℃以上。投叶后3—4分钟,可溴到茶叶发出很浓的青腥气味,此时立即开启杀青机上的排气风扇,将青臭气味和湿热蒸气全部排出,直到嗅到茶叶发出青香。根据不同季节鲜味含水量的高低,决定开启风扇的次数和时间,目的是将鲜茶叶的青草气味、异味全部排除,杜绝成茶有青草气味。同时,即时排出大量水蒸气,也可减轻湿热反应,减少大量的叶绿素损失,使茶叶色泽翠绿。待杀青叶变得暗绿,手捏柔软成团,略带粘性,芽叶对折不断,青腥气完全消失,略带清香,即可出叶。这个过程需7—10分钟。杀青适熟叶含水量降至58%左右。杀青叶出锅后应即时抛抖,摊凉,使之迅速冷却,避免茶叶因热发酵变黄。

    杀青过程中切忌投叶随心所欲,低温闷杀,高温短杀等不良方法。在低温闷杀中,大量叶绿素被破坏,成茶显现黄汤黄叶。若低温短杀,杀青不充分,青臭气挥发不够,叶内残留过多低沸点芳香物质,必然使成茶香气中带有生青气味,降低茶叶品质。

    若高温短杀,固然能迅速钝化和破坏氧化酶的活性,终止酶促反应,避免红梗红叶发生,而且能较多地保留叶绿素,使成茶翠绿。但是杀青温度过高(>200℃)易使茶叶焦边,爆点;杀青时间过短,叶内含物生化反应不充分,蛋白质、多糖、茶多酚等不能充分水解、降解和转化;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含量不能降解,致使成茶汤味苦涩,无甘醇回味,使成茶“好看不好吃”。所以茶叶色泽和吃味在杀青过程中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又必须同时进行,只有二者兼顾,辩证统一,使茶叶品质综合提高。既不单方面追求叶色绿,而生产“好看不好吃”的茶叶;也不只顾吃味而不考虑色泽,生产“好吃不好看的”茶叶。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理论探索,我认为,在不产生红梗红叶的前提下,采取锅温达120℃进叶,杀青时间10分钟,杀青过程中开启风扇排湿排气1—2次,杀青叶适熟出锅。这样可以二者兼顾,生产出“既好看又好吃”的茶叶。

    三、揉捻

    杀青叶冷却后即可进行揉捻。揉捻原则是:“嫩叶轻揉,老叶重揉”,“轻—重—轻”。嫩度高的杀青叶要经过摊凉,散热冷却,减少水分,才能进行揉捻,以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发热变黄。而叶质较老的杀青叶,含水率较低,在杀青结束后,经抖散透气,即可趁热揉捻,以利于揉紧成条。

    “恐龙春苑”磨锅茶制作过程中,采用6CRP-50型揉茶机进行揉捻。转速50转/分钟,每次以松装满筒为适量。一般,嫩叶一次性揉捻完成,时间30分钟;老叶采用重压长揉,中间解块分筛,分两次揉捻,时间各25分钟,共50分钟,成条率70%以上,细胞破碎率40%左右,表现为茶叶成条,部分破碎,茶汁少量挤出,则可停止揉捻,进行解块分筛。

    四、解块分筛

    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6CSD-70A解块机中,解散团块,散发余温,散发部分水分,分筛出破碎、细小的残叶,提高成茶的纯净度。

    五、干燥过程

    “恐龙春苑”磨锅茶的干燥过程,分为“烘青—炒青和辉锅”三个阶段。在干燥过程中进一步做形,发展香气和甘醇滋味,是形成“磨锅茶”特色品质的关键阶段。

    1、烘青

    采用6CHS-12型百叶式烘干机进行初烘。将揉捻后解块好的茶叶一层一层装入烘干机中。装满后,抽入120℃—160℃的热风进行烘烤。当茶叶含水率降至35%时,此时,手感半干,手捏成团,有少量粘性,即可一层一层下放出茶。出茶后,应即时摊凉,充分冷却,让叶脉内残留的水分再次分布均匀,以利下一步炒青。

    烘青过程一定要准确掌握茶叶烘烤适度,过干和过潮对发展磨锅茶品质均不利。烘青过干,下步炒青难以形成条索,外形松散难看,成茶等级降低;过潮,在炒青过程中,茶叶在炒青机内成团,茶汁粘锅,形成锅焦,产生烟焦味,茶汤混沌,成茶品质下降。揉捻后的茶叶含水率约55%,初烘后含水率降至35%,再行炒青,既不粘锅,又可形成紧结的条索,避免了上属毛病发生。

    2、炒青和辉锅

    将充分冷却后的烘青叶投入炒干机中,以蒸发水分,紧结条索,发展香气,这个过程称为炒青。辉锅则是将炒青叶继续进行炒干,蒸发水分至足干,充分发展香气,茶条摩擦锅面而起霜,呈灰绿色。炒青和辉锅无明显界限,二者可合并进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是温度和时间不同。

    采用6CPC-120型炒干机进行磨锅炒干,每次投叶40公斤,炒青温度115℃—90℃,时间约60分钟;辉锅温度90—75℃,时间约100分钟。温度先高后低,逐渐降低。待条索变紧后,则温度应迅速降低至90℃以下,进行低温长时间滚炒。有利于充分发展香气和回甜味,使茶色深绿披灰,直至茶叶发出阵阵清香,漂香四溢,手捏茶叶成碎沫,含水率降至5%时,即可出茶。这样就生产出了“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清香浓郁”的磨锅茶。

    对于喜爱饮用浓香型的消费者,则采取在出茶前的最后3分钟,把温度突然升高至100℃,使茶叶暴发出浓烈的板栗香味,立即出茶。这样生产出的茶,滋味浓厚,香味浓烈。

    六、精制包装 检验出厂

    待茶叶充分冷却后,即可进行捡梗、分筛、分级包装,送样品到卫生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即可出厂销售。

    加工好的干茶,不宜久放,应即时精制包装。因为,茶叶暴露在空气中,芳香物质易挥发;易吸湿回潮;还极易吸附不良气味;更不能让阳光照射,在阳光照射下,茶叶色泽迅速变暗,色泽呆滞,会使茶味产生焦灼气味。

    总之,在禄丰磨锅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在分级采摘鲜叶进厂后,必须根据炒青绿茶的加工原理,在每个加工环节中,严格执行各阶段的技术标准。综合考虑茶叶的整体品质,消除茶叶不良品质,使之符合消费者饮用需求,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才是制茶的真谛。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