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高传染性疾病,各种年龄猪皆可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猪瘟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强,有效消毒药为1~2%的火碱热溶液、20~30%热草木灰水、5~10%的漂白粉液。
1.诊断要点: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未做免疫的猪场一旦发病,短期广泛流行,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防疫密度低、疫苗效价低及免疫程序不合理的猪场,可呈散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临床症状缓和,病变不典型。
临诊症状:按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前三种类型的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2℃,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斑,指压不褪色。慢性型表现轻度发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现在最常见的为非典型猪瘟或称温和型猪瘟,潜伏期2~3周,病程也较长,临诊仅见低热,有呼吸和神经症状,发病和死亡率都较低,但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常能耐过。
猪瘟还有一种类型称为繁殖障碍型,是由于怀孕母猪感染温和型或强毒力毒株所致。母猪食欲和精神状况往往未见异常,但多数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存活下来的仔猪被毛无光泽,皮肤色淡、发干,发育不良,并且出生后对猪瘟病毒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接种猪瘟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幸存仔猪靠从母猪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获得部分保护或因流行毒株毒力较低而得以存活,存活时间长短不一,都表现不同程度的生长障碍,有的甚至出现肌肉震颤或犬坐姿势或很快死亡。这种仔猪向环境中大量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应及时清除。
病理剖检变化:三种急性型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淋肥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喉头黏膜、膀胱黏膜、心外膜等有出血。慢性型的则在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2.防治:以预防为主,根据本场种母猪、仔猪的免疫抗体监测结果,来确定最佳免疫程序。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引进猪只及时做好疫病监测和预防接种,到场隔离观察无症状后,方可混群。
紧急防疫措施:发现可疑的猪瘟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扑杀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据许多实例证实,用大剂量猪瘟活疫苗紧急免疫具有控制猪瘟的效果(每头猪参考剂量6~15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