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的防疫程序
411
切换pc版

    规模化养猪场由于养猪数量较多,饲养密度较大;并常因猪场的生产需要,而引进部分种猪,导致一些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兽医防疫程序,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直接关系到规模化养猪场的兴衰与成败。生产实践证明,规模化养猪场,要想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必须做好以下兽医防疫工作。

    1.隔离病原

    规模化养猪场必须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各种病原菌的传入。生产区大门应有专职人员,负责进出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工作。外来及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严格消毒,更换工作服和鞋后方可进入猪舍。场外车辆、用具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交易种猪、商品猪必须在场外进行。饲料应由本场专车专线(净道)运入;粪污等由密闭地下管道或专用车辆经污道运出场外。

    引种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确保猪场安全,防止疫病传人,必须由非疫区引进种猪,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经检查确认为健康无病,并作全身喷雾消毒后方可入舍混群饲养,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实行自繁自养制度。

    2.严格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预防性消毒、临时性消毒和常规消毒等。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机械性清扫和化学性消毒。机械性清扫能大大减少猪舍内的污物及病原微生物,提高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化学性消毒是规模猪场最常用的一种消毒方式,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烧碱、生石灰、过氧乙酸、百毒杀、含氯消毒药和新洁尔灭等。

    据生产实践,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一般规模猪场每年可进行2―3次大的预防性消毒,每月进行2―3次带猪消毒。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群,应在全出后进行一次彻底的场地清扫和消毒。产房在产仔前、后均需进行一次严格消毒。如果猪场发生疫病时,则应加强临时性消毒,对病猪分泌物、污染场舍应及时进行消毒。在传染病扑灭后和疫区解除封锁前必须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规模猪场发生各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对规模猪场必须进行口蹄疫、猪瘟等重要传染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必须进行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预防免疫接种;对仔猪黄白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各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

    关于规模猪场预防接种的免疫程序,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各地区、各猪场应根据本地、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免疫程序。

    猪瘟弱毒苗:仔猪20日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繁殖母猪(空怀期)每年进行2次加强免疫。

    猪口蹄疫灭活苗:仔猪30―40日龄首免;60―70日龄二免;种猪每年进行2次加强免疫。

    猪伪狂犬病弱毒苗: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成年公猪每年免疫1次。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苗:母猪配种前1―2周首免;20天后二免。

    猪乙型脑炎弱毒苗:后备母猪、妊娠母猪、种公猪每年4―5月免疫接种1次。

    细小病毒灭活苗:初产母猪配种前2―4周免疫接种1次。

    4.疫病监测

    规模猪场的兽医人员应经常对猪群进行检查,观察猪群的运动、休息、采食、饮水和粪便等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对非正常死亡的猪体要及时进行病理剖检,根据剖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对未能确诊的病猪,应采集病料,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科学饲养

    规模猪场的兽医防疫工作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抓好猪场的小气候环境控制,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对品种、品系稳定的猪场,应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饲料营养要全面、合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提倡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