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诊治
404
切换pc版

    猪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产生可导致发病猪死亡、生长速度慢,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04年7月份,我市某规模养猪场发生以持续高热和一系列呼吸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通过现场询问、临床观察、病理解剖等综合性诊断措施,初步诊断为猪流行性感冒。

    1发病情况

    该猪场地理位置优越、布局合理。共存栏350头生猪,其中16头二元母猪、哺乳仔猪124头、生长和育成猪210头。各种防疫均按常规预防注射。7月初,部分生长和育成猪开始发病,并且传播迅速、来势凶猛,到7月中旬,生长和育成猪全部发病,部分哺乳仔猪也出现发病症状,发病率达77.14%,死亡率达7.28%。发病后曾用青霉素、安乃近等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为几小时到数天,传播迅速,在一周左右全群猪几乎同时感染发病。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高者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不愿走动,强迫其行走时往往跛行,捕捉时发出尖叫声。病猪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发红,便秘,尿黄。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孔、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粘液,有时粘液带血。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肺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位由红至紫,塌陷,萎缩,坚实,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水肿,切面外翻,多汁;胸腔内有粘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胃粘膜充血严重,大肠发生斑状充血,脾稍肿大。

    4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和天气情况,以及猪只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呼吸道症状明显、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点,结合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如需对病原作进一步鉴定,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5防治措施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对该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对猪场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外来疫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并将其他猪舍封闭,停止周转,并带猪消毒。发病期间不得骚扰或移动病猪,并供给充足的清洁的饮水,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5.2坚持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消炎通便”为原则,用中草药鲜芦根煎汤连喂5~7d,车前草、大青叶、柴胡、紫花地丁等鲜喂或煎汤连喂6~7d来清热解毒。在发病中后期,饲喂葡萄糖盐水及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清洁多汁饲料,以利于润肠通便。

    5.3控制继发感染,用适量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全群饮水,对发病严重的猪用复方氨基比林和青霉素肌肉注射,或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也可采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5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7d后猪群逐渐恢复正常。

    6小结与体会

    6.1猪流行性感冒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病毒扩散,同时做好饲养人员的防护工作。猪流行性感冒对于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可间接传染。该病一般多发生于气候骤变的春夏交接之际及寒冷的冬天,但当阴雨、潮湿、闷热、拥挤、营养不良以及饲养条件突变等情况下,猪群抵抗力下降也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6.2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在气候多变的季节以及过热或过冷的恶劣天气,特别要注意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饲养环境要定期消毒,对猪群要定期驱虫。在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饲养密度要合理,防止猪群拥挤。实行踏圈饲养的规模场,要改变踏圈的传统饲养习惯,实行先进、卫生的饲养管理方式。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