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写IHNV)。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开始表现为游动缓慢,顺流漂起,以后摇晃游动,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激烈游动后不久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一条长而粗的白色黏液便。剖解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肝、脾、肾颜色变淡,肠道出血,口腔壁、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和心包膜有充血、出血点,造血组织坏死。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往往出现弯曲。
[流行情况]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由于口岸检疫不严,1985年传入我国。主要危害虹鳟、大鳞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种。刚孵出的鱼苗到投食4周龄的鱼种尤其易患此病,死亡率高;1龄鱼种可患病,但死亡率不高;2龄以上鱼则不发此病。发病水温为10~14℃。该病潜伏期的长短随水温而变,水温10℃以下症状发展缓慢;10℃时,病鱼一般4~6天开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死亡可持续数周;12.5℃时潜伏期为4天,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带病毒成鱼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粪、尿、性腺产物排入水中,并经鳃和消化道侵入鱼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也可用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的组织浆灭活苗浸泡免疫,据报道,保护率可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