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体"是南美白对虾环境不适或疾病发生的一种显著现象,虾体变红的基础是虾体内的色素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红色元素存在于色素细胞内,是以一种色素前体的形式存在,在遇到刺激(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水质恶化、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氮中毒、缺氧、高温、暴雨等)时,色素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反应,色素前体转变成色素,并因色素扩大而使整个色素细胞变化。当刺激因素持续而强烈时,整个色素细胞发生崩解,大量红色素释放,使整个组织变红,从而出现红体症状。然而一些养殖者往往碰到这种情况后,都只将其看作"桃拉病",而采用一些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反而促使大量的对虾死亡。由于没有准确对症下药,严重影响及贻误了治疗时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实际上,在南美白对虾发生病毒性的桃拉病、白斑病、副溶血弧菌性的红腿病、亚硝酸中毒、环境因子突变等情况下,白虾在外观上都可表现红体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准确鉴别南美白对虾不同的红体症状,做到对症下药。
笔者在湛江市各地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区域进行实况调查后,认为目前表现为红体症状有以下五种现象,特在下文作一总结介绍,为广大养殖业者控制虾病提供参考。
桃拉病的红体现象
桃拉病病原是桃拉病毒(TSV),桃拉病的红体现象主要表现为病虾红须、红尾、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尾扇、尾节、腹肢更明显,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摄食或少摄食,在水里缓慢游动,捞离水后即死亡。病虾甲壳变软,与肌肉易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肝胰脏肿大变白或糜烂,肠道红肿。桃拉病发生受水环境的变化影响很大。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幼虾急性死亡,成虾慢性死亡。
1、预防
(1)放苗前彻底清塘,清淤,洗塘,晒塘,用生石灰100~150Kg/亩消毒,或晚上下200ppm次氯酸钠严格消毒,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
(2)提倡经过沙滤并沉淀进水,首次进水70~100cm(低温进水70cm、高温进水100cm),用0.3ppm二溴海因消毒之后再肥塘培藻,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30~40cm。
(3)提倡用科学检测技术选择优质虾苗,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核酸探针及PCR等技术检测把关,挑选不带病毒病菌有活力的优质虾苗。合理放苗密度,高位池精养放苗量8~12万尾/亩,有增氧机的泥塘放苗量4~7万尾/亩,无增氧机的普通池塘放苗量1.5~3万尾/亩。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和技术程度作出合理的放苗量。
(4)选用优质且饵料系数低的人工饲料,每天分四餐投喂,做到投料分布均匀,不多投,防止剩料发霉生菌败坏水质。
(5)各生长期池塘水深依次是:前期1.5m、中期2m、后期2.5m。增强对虾防御外界因素(如大雨、台风、高温、寒潮等)影响能力,保持水质稳定,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
(6)保证虾池溶氧任何时候不低于5mg/L,保持虾池周围环境稳定,减少人为惊扰。
(7)勿大排大灌。从中期开始每天早晚排出底层水和抽进地下井水补充,日换水量不超过10%,不要换进太多新水,新水与池内陈水理化因子不同,否则,环境条件突然改变会产生应激反应,病毒病菌乘虚而入使虾发病。
(8)每隔7~10天下一次0.25ppm枯草芽孢杆菌或5ppm光合细菌和20ppm沸石粉混合均匀抛撒池塘,有益菌分解残料和粪便,以及转化氨、硫化氢、硝态氮为无害物质,沸石粉吸附氨、硫化氢、硝态氮,净化水质,优化养殖环境。
(9)每隔10天投喂3天药饵,每天早餐和晚餐投喂,每公斤饲料添加Vc2克,免疫多糖3克、鱼油10克、大蒜15克。
2、治疗
(1)第一天用0.2ppm季胺盐碘全池泼洒,第二天继续用0.2ppm季胺盐碘全池泼洒,第三天用0.3ppm二溴海因全池泼洒。第六天用0.3ppm枯草芽孢杆菌和20ppm沸石粉泼洒。
(2)妥善处理好死虾尸体以及带病毒的塘水,暂时封闭不换水,不让其交叉传染到别的虾塘。
白斑病的红体现象
白斑病病原是白斑杆状病毒(WSSBV),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与白点相连形成大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花朵状,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体色变红。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环境稳定、营养全面则在1个月内不断死亡。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很大,寒冷低温、夏季暴雨、台风、藻类死亡水变清、池底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如果种苗带病毒随时可诱发。
1、预防方法参照桃拉病的预防方法。
2、治疗
(1)全池连续两天泼洒0.3ppm二溴海因,隔2天后全池泼洒0.3ppm枯草芽孢杆菌和20ppm沸石粉。
(2)投喂药饵,每公斤饲料添加适量消毒杀菌内服药物及Vc3克、免疫多糖2克,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药饵,连服5~7天。
细菌性的红体现象
细菌性的红体病原是由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胶弧菌引起的。称为红腿病,病虾附肢变红,游泳足特别明显,步足、尾扇也呈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淡黄色,严重时全身呈淡红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有的在水中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反应迟钝,不摄食,不久后死亡。
红腿病在我国沿海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除桃拉病和白斑病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在广东地区流行季节为4~10月。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常年养殖的池塘,清淤不彻底、消毒不彻底、池水交换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有的养殖者为了单方面强调亩产量,放养密度过大,使这一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大。据笔者调查情况发现,当前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现象有60%以上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病。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的发生也会受到水中各种理化因子变化的影响。在气温比较高且变化无常,降雨量较多的雨季,水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等)变化较频繁时,此病发生几率较高。
1、预防方法参照桃拉病的预防方法。
2、治疗
(1)第一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0.4ppm和20ppm沸石粉。
(2)投喂药饵,每公斤饲料添加含量10%的氟苯尼考0.5克、Vc2克、免疫多糖2克、生物酶1.5克,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连服5天。
(3)第二天全池泼洒季铵盐碘0.2ppm;泼洒后开动增氧机。
(4)第六天全池泼洒0.3ppm枯草芽孢杆菌和20ppm沸石粉,净化水质。
亚硝酸盐中毒的红体现象
养殖池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中毒的虾不摄食、游动缓慢、弹跳无力,触须、尾扇、游泳足发红,虾体微红。多数虾先在池塘表面缓慢游动,继而转入中下层水体,最后静伏池底而死。临死时体色逐渐变成青紫色,继而呈灰白色。而中毒不深的虾捞起后放入干净水中并打气增氧,病症会慢慢好转。一般刚蜕壳的软壳虾较易中毒,蜕壳高峰期常出现急性死亡现象。
主要发生在水质混浊,透明度小,池底污染严重的池塘,特别是高密度养殖的高位池及精养池。由于放养密度高,虾的排泄物、残饵量增加,常造成池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一般亚硝酸氮超过0.6mg/L时出现慢性中毒,超过1.5mg/L时出现急性中毒。同时氨氮含量过高会抑制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从而使亚硝酸盐积累并加重其毒性。
1、预防
(1)彻底清除池底淤泥,每亩用150~200公斤的生石灰均匀泼于池底,然后干塘曝晒15天,达到改良底质的目的。
(2)合理放苗密度。普通池塘1.5~3万尾/亩,有增氧机的泥塘4~7万尾/亩,高位池8~12万尾/亩。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和技术程度作出合理放苗量。
(3)选用优质饲料,科学投料,避免饲料过剩污染池底。
(4)每隔10天泼洒5ppm光合细菌或0.25ppm芽孢杆菌和20ppm沸石粉。微生物分解池底有机物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优化养殖环境。
(5)加强增氧措施,保证任何时候DO都在5mg/L以上,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减少有害物质。
(6)避免使用碱性药物消毒,因为碱性促使铵离子向氨分子转化,从而抑制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
2、治疗
(1)全池泼洒25ppm沸石粉和1~2ppm增氧剂。沸石粉吸附水中氨、亚销酸根离子、硫化氢,同时溶氧促使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降低有害物质毒性。
(2)全池泼洒0.3ppm芽孢杆菌和5ppm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分解池底有机物产生的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3)投喂药饵,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每公斤饲料添加Vc2克、免疫多糖3克、鱼油10克。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连服5~7天。
(4)合理密度,若太密可捕捉一部分上市或转移到别的空塘养殖。
(5)开动增氧机或投放增氧剂力保持DO在5mg/L以上,保持水体任何时候都有足够氧气。
(6)控制投料量,适当减料减餐。防止剩料污染水质。
应激性红体现象
当水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突变(尤其是水温、盐度、PH值、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时,白对虾表现为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有时人为地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使其触须及尾扇甚至附肢变红。这是白对虾为适应其变化而表现出的普遍现象,笔者称之为"应激性红体现象",这一现象将在短时间内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但在应激期间,白对虾的抗病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敌害生物侵袭,使其继发成细菌性、病毒性等疾病。
应激性红体在整个养殖期间都可发生。常发生在气温突变,暴雨之后,或施药之后及大量排换水之后等,一般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和台风暴雨时候。
1、预防方法参照亚硝酸盐中毒预防方法。
2、治疗
(1)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和台风暴雨时要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性,雨前加深水位,下雨排掉表层淡水,开动增氧机搅拌分层水和向水体增氧。可经常性泼洒0.3ppm枯草芽孢杆菌和5ppm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分解池底有机物产生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保持水体有一定透明度(30~40cm)及良好水质条件。使天气突变、暴雨之后水质稳定,变化不大。
(2)暴雨之后要下10~15ppm生石灰调节水质。
(3)排换水量不能太大,每次排水量不超过总量的10%为佳,排换水时要注意水温、盐度、PH值等不要变化过大。
(4)向池塘投放20~35ppm沸石粉吸附底质氨、硫化氢、亚硝酸根离子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减少应激现象。
(5)投喂药饵,在饲料中添加2%。生物酶、2%。免疫多糖、2%。Vc,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连服5~7天。提高对虾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要使用消毒剂,否则会加速对虾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