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644
切换pc版

        玉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1 黑粉病症状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侵染时间长,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苗期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叶片背面产生小瘤状物,茎基部黑粉瘤膨胀较大,严重时,可致使幼苗枯死。成株病害以雌穗发病危害最重,发病时果穗的上半部或个别子粒上产生瘤状菌瘿,严重时全穗形成畸形菌瘿,初为―白色,以后渐变为灰色,后期形成白灰色至黑灰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发黑灰色的粉末(即冬孢子),冬孢子可立即萌发,进行再次侵染。河南省玉米黑粉病以成株病害为主,苗期发病较少。

    2 发生原因

    玉米黑粉病菌属担子菌亚门,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为球形或卵形,在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及种子上越冬。冬孢子没有休眠期,条件适宜即可萌发侵染。黑粉病以土壤和种子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受越冬的菌源数量、环境条件及品种抗病性等影响。

    2.1 环境条件

    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6~30℃,最高为35~38℃,最低为5~10℃。温度适合时,冬孢子即可萌发为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萌发适温为20~26℃,最高为40℃,侵入适温为26~35℃。河南省以夏玉米为主,近两年来夏季普遍高温干旱,幼苗至吐丝期的温度与冬孢子萌发适温一致,造成病害流行。据调查,豫北地区灌溉条件差、旱情严重的地方发病重,这可能与冬孢子萌发直接侵染有关,豫南地区以驻马店、南阳等地区发病较重。

    2.2 菌源数量

    河南省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耕作为主,连作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多达十几年,种植抗黑粉病较差的品种,由于大量发病,病菌散落田间,导致土壤菌源大量积累。另外由于农民种植习惯,容易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这也易造成菌源积累,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易发生大面积侵染。施人带菌的农家肥及田头秸秆病残体未能及时处理,也易造成土壤菌源数量增加。

    2.3 玉米品种抗性

    玉米黑粉病在河南省历史上并未大面积流行,未引起育种者足够重视,河南省育成部分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黑粉病,这给黑粉病流行创造了条件。2000年河南省大面积引种抗性较差的掖单19,造成黑粉病在部分地区大范围流行,2001~2002年河南省部分品种出现不同程度感染黑粉病,说明品种抗性是导致黑粉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综合防治对策

    3.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也是河南省黑粉病防治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种子管理及推广单位应严把种子质量关,防止黑粉病抗性较差的品种在我省推广,同时结合河南省黑粉病发生特点,做好品种布局的引导工作,在黑粉病重灾区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尽快压缩或陶汰感病品种。作为育种单位,应加强抗黑粉病材料及品种的鉴定工作。

    3.2 减少菌源

    3.2.1 因地制宜,合理轮作 轮作是减少田间菌源量的有效措施,从河南省黑粉病发病情况看,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明显较轻,因此根椐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轮作,避免多年连作。根据病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的特点,可以采用3年为一个周期的轮作。品种轮换也能起到一定防治作用,避免在同一地块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

    3.2.2 药剂防治 带菌种子是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尤其是远距离的传播。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不仅能抑制种子所带病源菌,对种子萌发时,土壤带菌的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目前生产应用的包衣剂和拌种剂种类很多,应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剂,如20%辛酮种衣剂,在重病区注意在药剂中适当增加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粉剂,以增强防治效果。

    3.3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多次侵染

    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促苗早发,减少感染机会。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保证水分供应。田间出现病株时,前期及时拔除,带离田间深埋,后期及早割除菌瘿,以减少当年的再侵染菌源及次年的菌源。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