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瘿螨,又名毛蜘蛛、毛壁虱、毛毡病,借助风吹、昆虫、苗木或爬行等方式传播扩散,对荔枝危害严重。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区。近年来,由于天敌被杀伤,致使为害程度有所上升。笔者对我处荔枝园的大红袍、桂味、楠木叶和妃子笑等荔枝品种进行调查后发现,幼树的嫩梢、花穗期和幼苗期以桂味、楠木叶受害最为严重,成年树受害较轻,大红袍、妃子笑荔枝未见被害。瘿螨卵小,产于叶片茸毛基部,若螨、成螨均成活于茸毛间,树冠稠密,光照不良,采果后不修剪和不控冬梢的果园,发生为害较重。现将其特性及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
荔枝瘿螨的卵呈球形,半透明,乳白至淡黄色;若虫形似成螨,初孵时灰白色。成螨体微小,体长仅0.15毫米,狭长,刺吸式口器,初呈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头小,向前方伸出。若螨、成螨仅有两对足;前肢体段背呈盾状;后肢体段延长,具许多环纹;腹部末端渐细,末节背面两根长毛。
二、生活习惯
荔枝瘿螨一年发生10代以上,世代重叠,四季都有各螨态发生。以若螨和成螨在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底至3月初成螨开始活动,逐渐从被害叶片迁移到春梢和花穗上为害;4月开始大量繁殖。其发生与消长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日均温24-30℃,降水量多,相对湿度80%以上和新梢抽发较多等条件下,螨口密度最高。5-6月是全年为害盛期,以后各期嫩梢也受害,特别是秋梢期。
三、受害症状
若螨、成螨吸取荔枝叶片、嫩梢、花和果实的汁液后,同时分泌某些物质,刺激表皮细胞,受害部位经5-7天出现黄绿色斑块,初期出现稀疏的灰白色茸毛,以后逐渐密集,呈黄绿色至深褐色。螨口密度从茸毛变为黄褐色时逐渐增加,以黄褐色到鲜黄褐色时密度最高,深褐色时螨口数量较少。叶片被害后形成毛毡状,正面失去光泽,凹凸不平,光合作用严重受阻。花器膨大如倒钟成簇,畸形生长,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幼果被害易脱落。
四、防治要点
1、农业栽培技术 长期管理欠佳,枝叶密集,通风透光不良,就易造成瘿螨大发生。采果后剪除被害枝叶、弱枝、过密枝、荫蔽枝和枯枝,集中烧毁,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虫源。搞好常规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控制冬梢抽发,恶化和中断食料来源,减少越冬虫源,从根本上提高抗御能力,控制为害。
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螨等天敌,控制瘿螨发生数量具有积极作用。
3、药剂防治 冬季剪除病虫枝叶后,喷石硫合剂1000倍液一次,4月中下旬喷一次尼索朗+敌百虫;7月中下旬喷一次尼索朗+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尼索朗+40%氧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