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图
1487
切换pc版
1.来历 消寒图
 

  亦称“九九消寒图”。明清时流行的一种图画。画梅花八十一瓣,或为八十一圈。自冬至次日起,日染一瓣或涂一圈,作记号以志阴晴雨雪,每九日为一九,至第九个九日为八十一日,冬尽春来。是一种有趣的冬天日历。梅可自己画。圈有刻印售卖者。明刘侗、天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2.民间习俗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古人对冬至非常重视。除了认为这时与天最近,天最短以外,这时也预示天气开始进入最寒冷的时期。所以古时也就将冬至称为“消寒节”。
 

  从前,只要一到了冬至,北方很多人的家里,就要挂一张《九九消寒图》。从“数九”的第一天起,人们就要每天都涂一个圆圈。等到九九都“数”完,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九九消寒图》“九宫”里头的八十一个圆圈也就涂抹完了,于是,也就留下了一张完整的“气象统计图”。
 

  古人认为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3.消寒图文化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常见的“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4.消寒图诗歌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在这首“九九消寒诗图”中,从远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提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读来耐人寻味。在这幅诗图中,诗句又交叉双环绕的葫芦型,围绕着“雁南飞哉(栽)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转写下来,每字亦均为九笔,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日尽。” 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宫廷的居室中,是一种用文字笔墨来娱乐记时消遣之作。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