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猕猴桃菌核病的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称核盘菌,分类上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核盘菌科,侵染猕猴桃引起菌核病。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由菌丝集缩成菌核。菌核黑褐色,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大小1~5(mm),抗逆性很强,不怕低温和干燥,在土壤中可存活数百天。
菌核吸水萌发,长出高脚酒杯状子囊盘。子囊盘淡赤褐色,盘状,盘径0.3~0.5(mm),盘中密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或筒状,大小104~148×7.9~10.1(μm)。子囊孢子8个,内单列生长,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7.8~11.2×4.1~7.8(μm)。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猕猴桃花与果实。雄花受害(猕猴桃的花果雌雄异株)初呈水浸状,后变软,继之成簇衰败凋残,干缩成褐色团块。雌花被害后花蕾变褐,枯萎而不能绽开。在多雨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
果实受害,初期呈现水渍状褪绿斑块,病部凹陷,渐转为软腐。病果不耐贮运,易腐烂。大田发病严重的果实,一般情况下均先后脱落;少数果由于果肉腐烂,果皮破裂,腐汁溢出而僵缩;后期,在罹病果皮的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色菌核粒。危害较轻时留有病斑的果实仍可挂在藤蔓上,病害严重时果实大量脱落。受菌核病危害的果实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易出现腐烂,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猕猴桃菌核病,是南方多雨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病菌可寄生油菜、茄子、番茄、莴苣、辣椒、马铃薯、三叶草等70多种植物。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除病原。猕猴桃结果期随时摘除病果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以减少第2 年初侵染来源。
②及时翻耕果园。冬季修剪、清园,施肥后,翻埋表土10~15cm,使土表菌核埋深于土中不能萌发侵染。
③药剂防治。于猕猴桃发病始期和前期喷花或果实,可用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40%菌核净可湿粉剂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间隔7~10天1次,喷2~3次。发病严重田块也可于3月上中旬采用上述药剂喷洒地表,以减少病原孢子的产生,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