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山西 生态能源
●沼气技术启动农村新能源建设
●“猪-沼-果”模式探索循环农业之路
●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型沼气项目
山西,一个不缺煤不缺电的能源大省,在秸秆和生物质能源上大做文章,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该省晋中市榆次区石羊坂村“四位一体”+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模式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高平市米山镇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促进了乡镇的“气化”建设和区域的节能减排;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大型沼气循环农业;运城市“三沼”综合利用鸡腿菇生产基地和樱桃生产;吉县“猪—沼—果”模式等沼气利用项目改变了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式。
山西省生态环境建设总站李文科说,山西沼气利用已由单纯的炊事做饭扩大到肥料、养猪、食用菌栽培、改良土壤、浸种育秧等领域。沼气引领山西省农业进入循环经济,农村踏入了气化时代,农民踏上了持续增收之路。
定位:气化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整合国家和各级地方资金9亿多元用于农村新能源建设,沼气用户累计达到70万户,普及率由“十五”期末的2.3%提高到10.9%。新能源替代煤炭消耗151.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7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17.5万吨。
发展黄金期过后,沼气事业建设如何提档升级一直是山西省面临的课题。
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农业人口达1851万人,农业户564万户。按住户主要使用的炊事能源类型分,使用柴草的占18.1%、使用煤炭的占80.1%、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占1.3%、使用电的占0.3%,使用沼气的仅占到总数的0.2%。
去年以来,该省鲜明地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以发展方式转型为支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加大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出“气化山西”的战略目标。山西将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煤层气(瓦斯)、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等“四气”清洁能源。
在此基础上,该省提出“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
山西省以沼气建设为核心技术启动了农村新能源建设,主要涉及沼气工程、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俗称‘吊炕’)工程、高效低排放户用生物质炉工程等。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了“气化山西”的内容。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关建勋说,这标志着山西的农村新能源建设走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转型:撬动循环农业
石羊坂村地处晋中市榆次区东北部的丘陵旱垣上,过去一直以旱作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世代住着土窑洞,过着“取暖做饭靠烧柴,烟熏火燎苦难捱”的贫困日子。
2005年,石羊坂村的村民集体搬进了移民新村。移民新村最大的变化是在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主持下建起了60余套集种植、养殖、旱井、农村户用沼气池“四位一体”的新型温室园区。园区将日光温室、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和蔬菜种植完美组合成一个生态小系统,农民种地在棚里,吃住在楼上,取暖做饭用沼气,洗澡用上太阳能,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几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1453元逐年递增到2010年的8960元。
山西省吉县有两大著名品牌,黄河壶口瀑布和壶口牌苹果。东城乡社堤村村民王虎子,自2000年起就种了6亩果园,他把自家沼气池里捞出来的沼渣随意堆在五株几近枯死的果树下。没想到,第二年这五株果树竟然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原来王虎子过多施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导致果树根系呼吸受阻腐烂,堆放的沼渣给果树施加了有机肥,有效地化解了果树病害。
因此,吉县探索出了一条“猪—沼—果”循环农业之路,东城乡的18680亩苹果已经连片开发,成为吉县“三沼”建设八大示范园区之一。
在绿叶红果的掩映下,社堤村150座集居住、养猪、制沼和管理果树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果树管护房”按照规划错落在垣上。专家介绍,像吉县这样“畜—沼—果”的生态模式,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上连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下连苹果种植业优质高效,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建设一个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饲养生猪5头,每年可节省生活燃料800元,养猪收入2000余元,每亩果园减少农药化肥投资500元,商品果增产25%左右,每亩增收节支可达2000元。
跨越:龙头突起
大发展带来的是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建设了规模大中型沼气项目153处,山西的新能源建设由此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由单纯的沼气建设向综合利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转变;在投资方式上,由全省兼顾向集中资金打造精品转变;在建设模式上,由以户用为主向建设工程集中供气转变。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新增农村沼气用户60万户,沼气用户累计达到130万户以上,占全省总农户的25%。这意味着,山西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跨越”的重大突破——这些项目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农村卫生面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