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具——耘器
1265
切换pc版
各种中耕农具的总称。主要有钱、镈、耨、#锄、耧锄、镫锄、铲、耘荡、耘爪等组成。其中耘荡、耘爪等主要用于南方水田中耕,其它主要用于旱地中耕。钱、镈最早出现于《诗经》时代,《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钱、镈是中国最早的专用金属中耕除草农具。《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其中钱的柄较短,是一种单手执握除草松土的小铲。王祯《农书·钱镈门》说:“钱特铲之别名耳”,“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刬地除草,此古之铲也。”春秋战国时期,钱已成为货币的名称,另取名曰铫。镈亦写作鑮。《释名》:“鑮,迫也,迫地去草也。”又说:“镈,亦锄类。”即除草用的青铜锄头。镈在春秋战国称为耨。《吕氏春秋·任地》:“耨柄尺,此其度也,其博六寸,所以间稼也。”可见镈是一种单手执握蹲行田间除草的小锄。耨在汉代改称为鉏(即锄),只是柄加长了,使用方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说文解字》:“鉏,立耨所用也。”站立使用与“蹲行畎亩之中”使用有所不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除草工效。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使用手工农具锄、铲之外,还使用畜力牵引耙耢等工具进行中耕。如《齐民要术》:“苗既出垄,每一经雨,白背时,辄以铁齿#楱纵横杷劳之”;苗生垄平,即宜杷劳”;“凡大小豆生,既布叶,皆得用铁齿#楱纵横杷而劳之”;“苗长三寸,杷劳而锄之”等等。只是使用的仍是整地农具的铁齿#楱(耙),还不是专门的中耕农具。 唐代以后,水田农业发展迅速。适于水田中耕的农具,出现了耘爪、耘荡等水田中耕除草农具。耘爪是用竹管斜削成长约寸许的指套,套在手指上进行耘田,以保护手指。因一边削尖,形似指甲,故称耘爪。王祯认为耘爪就是古代的“鸟耘”,唐代陆龟蒙有《象耕鸟耘辨》一篇,说明耘爪可能始于唐代。宋元之后通行各地。耘荡始于元代江浙地区,后又称为耥。王祯《农书·钱镈门》:“耘荡,江浙之间新制也。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贯竹柄。柄长五尺余。耕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水田有手耘足耘),况所耘田数,日复兼倍。”这一创造,大大减轻农民耘禾的劳动强度,又提高工效。至今仍在江浙农村使用。 元代还出现了一种畜力牵引适于旱地中耕,且同时具有开沟、播种、覆土及施肥的多功能的耧锄。金元之际的农书《种莳直说》载:“爰有一器,出自海壖,号曰耧锄。耧样一如下种耧,但独脚无耧斗耳。于独脚下端,从后向上,斜凿一窍,两辕中央近后,旧安耧斗处,横桄中,亦凿一窍。锄制,柄项弯曲,一如芸苗锄。但其柄纯以铁为之,粗细上下若一。锄刃尖圆,如杏叶样。用时,将锄刃横冒于耧脚下端。撮苗后,用一驴带笼觜挽之。初用一人牵,惯熟不用人,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今燕赵多用之,名曰劐子。”耧锄是一种形似于耧车但没有耧斗的畜力中耕农具。它的特点是不但除草松土速度快,而且锄刃是在土中穿进,不将泥土翻成沟,从而减少水分蒸发,故耐旱。如加上一个翻土部件(叫擗土),就能开沟培土,分拥谷根。因此,自宋元以来,一直在北方农村沿用至今。除独脚外,还发展为二脚、三脚。 清代陕西关中地区创制了中间具有方形空隙的小锄,它比一般锄稍小,刃宽三寸多,刃边至中空处约寸许。使用时轻便省力,既能松土锄草又不会翻转土块,锄过之后土地平整,能起保墒作用。漏锄较大者叫做笨锄。清末《农言著实》说:“漏锄、笨锄总要有角,无角锄锄地不好。”锄有角,便于在苗间松土除草,提高中耕质量。漏锄可能创制于清代中、晚期,至今仍是中原及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中耕农具。

点赏 点赞 0收藏

热门评论
相关百科

您可以给编辑者赏赐一定智农币

×
  • 5智农币
  • 10智农币
  • 25智农币
  • 50智农币
*注意事项:1人民币=100智农币
  当您的智农币不足时将会从您的账号余额中扣除相应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