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
1.化控地位及作用
棉花是典型的喜光作物,冀东早熟棉区棉花高产、早熟、优质需要通过合理密植来实现,但合理密植必然会加剧中后期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空间和光能利用上的矛盾。因此,棉花化控就成为合理密植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早抗逆尤其是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
目前缩节胺在棉花化控中的应用是最广泛,效果也比较理想。它可降低棉花株高,减少果枝数,促进光合作用向生殖生长转移,减少棉铃脱落(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生理脱落),增加成铃数,协调个体发育和群体发育的矛盾,提高群体光合利用率。另外能降低害虫发生,一是为喷药治虫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提高抗虫基因的表达能力,因为有实验证明,生长率与抗性基因表达量呈负相关。
2.化控目标
要实现棉花优质、高产,就必须建立高光能利用率群体。同步栽培理论认为:最佳成铃部位与最佳成铃期(富温期)同步,增结12节位内围优质大铃,以最大限度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因此其管理目标就是“最佳成铃部位与最佳成铃期同步”。适当提前播种期,合理加大种植密度,肥水调控等田间管理均是以此为目标,化控也如此。其他以“减少伏前桃,增加伏桃,控制秋桃”为目标的栽培管理,以“三高同步(叶片高光效能期、棉铃增长高峰期、当地光、热等资源高能期相吻合)”为目标的栽培管理,它们化控目标也雷同。
3.化控原则
3.1根据抗虫棉“前弱后旺”特点和我区的土壤、气候特点,适于“前提、中控、后防衰”的原则。在苗期施用促进生长的调节剂,如华孚、绿风95等;蕾期、花铃期用缩节胺调控;进入吐絮期后,根系吸收功能减退,承载量大,若有早衰迹象:可用15%尿素水配合1%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3.2使用缩节胺化控的原则
①先轻后重,宁轻勿重,少量多次的原则。掌握主动稳妥,避免疯长及僵苗。这一原则应引起注意,因为我区棉农一般打缩节胺较晚,进入初花期或发现徒长后才开始化控。②五看(看天、看地、看苗、看品种、看密度)原则,综合考虑,灵活掌握化调时间与数量。根据天气、地力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弱苗促,旺苗控,一般棉花促控并重,遇到旱情要慎重。准确判断棉苗生长状态也很重要。如,2004年6、7月份雨水大而集中,当时棉花尽管表面上叶片都发黄,但是生长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涝渍水控型,另一种是多雨水发型。对于前者应立即停止化控,对后者则抢时间化控。棉花品种(系)间对缩节胺敏感反应程度不一样。如SGK321特等品、普通型属不敏感,优等品则属于敏感性。不同品种在各生育阶段长势也不一样,有的品种全生育期生长势弱;有的品种全生育期生长势强;有的品种前期长势弱,后期长势强;有的品种前期长势强,后期早衰等类型,这就需要认真阅读品种简介,详细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以便于灵活化控。③与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高产是多种因素协调一致的结果。化控必须与其他栽培措施项结合。比如:对于棉株密度较高的田块早化控的同时必须配合早打顶;对于盛蕾期的过旺苗化控一时难以见效时,采取将棉株用脚踩歪,隔几天踩向另一边的措施等等。
4.缩节胺化控的基本模式
以本地土壤、密度5000株/667平方米、肥力中上等地块为例,基本分4次施用缩节胺。
4.1蕾期(6月20~25日)微调:667平方米用0.51克对水20千克,有利于控上促下,稳长增蕾。
4.2初花期(7月5~10日):667平方米用1.51克对水30千克,可以防旺增铃。
4.3花铃期(棉花打顶后一周即7月25日左右)重控:667平方米用34克对水30千克,重点喷株冠、果节顶部,以利于塑造良好株型。
4.4 8月上中旬若有“跑高”现象,可重控:667平方米用34克封顶,以利于控晚蕾,缩短上部果节,防止无效果节增多,赘芽丛生。
以上模式,可作参考。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使用原则和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与化控有关的几个问题
5.1采用二次稀释法,尤其在盛蕾期化控微调时,能较准确把握缩节胺的实际用量。二次稀释法:将固体缩节胺10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稀释成100倍母液,即10毫升母液中含缩节胺0.1克。使用时用吸管加入喷雾器中。
5.2缩节胺必须是正规厂家产品,以免错过化控时机。
5.3上午露水干后进行喷施,并要注意天气变化。
54前期喷缩节胺,喷大不喷小,喷高不喷矮,喷旺不喷弱,喷主茎顶部和果枝梢部。
5.5若用药过量,使棉株生长缓慢,上部果枝伸不出,株型过分紧凑矮化,花蕾脱落率高,可喷(30~50)×10E-6的赤霉素或加强浇水施肥,可缓解或解除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