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稻草或麦秸仿野生无污染栽培食用菌技术是我国农技人员针对农村利用率不高的稻草、麦秸等大量农作物秸秆而设计的。经多年栽培试验,彻底解决了野外利用秸秆大田种植食用菌保湿遮阴难、杂菌污染率高、费工费时等诸多弊端和难题,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用切断粉碎,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将秸秆定量浸水,即可在室外仿野生周年大面积栽培平菇、凤尾菇、榆黄菇等食用菌,使人工种植的产品具有野生菇的色泽和风味。采用该技术每亩可利用秸秆4000千克--5000千克,而成本仅1000元左右。种菇畦还可适当套种玉米、向日葵、瓜、豆等作物,效益可观,增产潜力较大。
1.原料处理(浸料) 用于种菇的稻草或麦秸必须彻底晒干,收获不久的秸秆细胞还有生命力,菌丝很难分解其纤维素和木质素。将稻草扎紧,每捆7千克左右。把适量生石灰放入池内,加水至池子容量的4/5,每100千克水放生石灰0.4千克--0.5千克。将稻草捆沿着池边纵向放入,可放2层,上压石块,使稻草全部浸没在石灰水里13分钟--15分钟,然后把浸泡的稻草捆取出,沥水20分钟,堆成大堆。麦秸的预湿方法和稻草的预湿方法一样,但浸泡的时间必须长于25分钟。第1池料取完后,再按比例补加生石灰和水,继续浸料,如此重复,每天可浸栽培料1000千克以上。把浸水后的稻草捆堆放在一起,盖膜并沥水1天,再进行发酵处理。先在场地上用砖石铺20厘米高的平台,再在平台上面铺木条,宽度1米左右,长度视原料的多少而定,料堆应上下大小一致,建成四方体的原料堆,最后覆盖薄膜和保温物。一般发酵5天--7天,透过薄膜发现秸秆上长满雪花状物质时即可利用栽培。
2.菌种选择 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株。
3.建畦 种菇场地要选在距水源较近,周围无畜圈的地方,无水的稻田、果园的空地等均可用来栽培食用菌。春夏季节栽培畦宽度不得超过60厘米,晚秋和冬季栽培畦宽度以90厘米--100厘米为宜,长度可根据场地自定。栽培畦与栽培畦之间要留出30厘米--40厘米的走道(雨季可作排水沟)。建畦时,将畦里泥土挖在两边,使之成为畦埂,一般畦埂高度为20厘米。畦建好后,须用5%的辛硫磷加0.2%的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喷雾处理。将发酵好的稻草或麦秸抖散,顺着畦铺料。每层厚约6厘米左右,铺完后撒上一层蚕豆般大小的栽培种,然后再撒第2层料和撒播第2层菌种。铺料时尽量将料抖松,使撒播的菌种落入草缝中。春季至早秋栽培,宜3层料3层菌种;晚秋及冬季栽培,宜4层料4层菌种。菌种总用量为栽培料干重的20%左右,播种时要掌握最上层用种量比下层和中间层用种量略多,四周用种量比中部用种量略多的原则。播种完一畦,即盖上一层薄膜,并在薄膜上撒些泥土,然后用竹筷在上面每隔10厘米刺一透气孔,再覆土10厘米。
4.出菇管理 畦面温度高于26℃时,应及时浇水降温。①头潮菇的管理:当菌丝吃透料层,秸秆由黄色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揭开薄膜,在料面上盖湿润土3厘米,覆土上面再盖以刺孔薄膜。总之,要将畦面温度控制在22℃,以利于子实体形成。畦面的覆土不能干燥,当覆土捏不成团时,应浇以小水。现蕾后,将料面刺孔薄膜去掉,畦面仍用原有薄膜盖好,但薄膜的四边不能接触畦埂,应留有较大的缝隙用来通风。低温期出菇后,畦面上只盖草帘,让阳光散射,以提高畦面温度。温度较高时,用草帘盖严畦面,严防太阳紫外线杀伤菇体细胞。当菇盖直径长至2厘米--3厘米时,可喷施3%的硫酸钾或氯化钾,以增强菇盖的韧性和提高产量。②头潮菇采收后的管理:头潮菇采收后,清除畦面的杂物和死菇,向畦面喷一次营养液(营养液的配方为:白糖1千克,复合肥2千克,味精适量,水100千克)。如此管理,前3潮菇的产量相差不大,且大小整齐,可收菇5潮以上,总生物学效率达1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