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萎病分布广泛,是菊花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原:黄萎轮枝霉和大理花轮枝霉,病菌特征参见月季枯萎病。
症状:受害植株叶片出现黄化(叶脉较明显),后萎垂变褐枯死。早期症状通常出现在植株下部或茎的某一侧,最后逐步向上部叶子或整株叶子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矮化,叶片枯萎,花小或不能开花。有时感病植株在营养阶段生长症状表现不太明显,但到临近开花时,症状通常就变得十分明显。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通过病土或病残体经风或机械传带而传播,从根部浸染植株,后进入茎部维管组织阻碍水分运输,并产生毒素毒害植株。病菌也可通过感病插条或分根而传播。
流行特点:植株若前期生长迅速,发病较轻;但植株因发育花芽而营养生长较缓时,病菌则发育加快,经维管束扩展至叶和花芽基部,使病害突然加剧。该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能浸染众多园林花木。
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插条和种苗进行栽植,若不能得到完全确认无病的繁殖材料,可在剪取插条时,尽量从植株上部生长迅速的枝条上获取短穗,以减少或降低插条带菌率。
2.种植前或必要时结合清园卫生进行土壤消毒,可用蒸汽热力处理或用化学药剂处理,如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2.5~5克与0.1立方米的细土拌合,杀灭土中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