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抗菌保健作用
1.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抗菌保健作用
许多中草药可以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结构和代谢而发挥抗菌保健作用。已有资料表明,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可以影响细菌的呼吸和代谢,具有直接抑菌或杀菌作用。如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从而影响DNA的复制,干扰细菌的繁殖;金银花作用于细菌的胞壁,抑制胞壁的合成;黄柏等能抑制细菌的呼吸和抑制细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具有直接抗菌作用的中草药还有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牛至、板兰根、牛黄、大蒜、辣椒、艾叶等等。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大多具有抑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消炎、解热、调节免疫等功能,如金银花的绿原酸,穿心莲的穿心莲内酯,连翘的连翘酚,黄芩的黄芩甙、鱼腥草的癸酰乙醛、青蒿的青蒿素等。
2.通过调整和修复机体功能发挥抗菌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抗感染、消灭侵入的微生物,除有特异性机能外,还有非特异性机能和体系,而且以后者为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虽然在体外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在体内并无增强机体非特异机能的作用。而中草药独特的抗菌作用,两者兼而有之,并以后者更为重要。例如在临床上防治感染性疾病有效的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作体外抗菌试验并无明显作用;同时经体外试验确认无抗菌作用的内酯(穿心莲内酯),在动物体内却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效果。一些补益类中药如当归、黄芪等,具有滋补作用,可表现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应激能力)、在细胞亚细胞水平的作用和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等。
按照传统医学理论,中草药饲料抗菌保健剂作用的基本原理是“调整阴阳,祛邪扶正”。 实验证明,中草药抗菌保健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并不在于对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抑杀作用,而是对机体抗病修复能力的调整。也就是说,中草药饲料抗菌保健剂防治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以调动机体一切有利因素,调动机体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和机体的抗病防御机能,从而祛除病邪,康复机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机体器官、组织的屏障防御功能
动物体有抵抗微生物侵袭的屏障防御功能,不少有抗菌保健作用的中草药具有增强机体器官、组织的屏障防御功能。如枸杞有刺激造血的功能;灵芝可提高脾的功能;党参、阿胶、鸡血藤、蟾酥可刺激血细胞生成;白芍可促进和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何首乌含有卵磷脂成分,可作为神经、脑髓、红细胞的原材料,增强细胞的功能等。
2.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据报导,许多中草药中的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甙类和挥发油等,均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多糖类具有促进胸腺液反应,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反应能力;有机酸类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甙类能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并能促进抗体生成,促进抗原抗体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等功能。
中草药抗菌保健剂在防治畜禽疾病的过程中,许多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目的的。其中,有些中草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如党参、当归、白术、杜仲、茯苓、莪术等;有些具有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如甘草、白芍、黄芪等。具有提高吞噬细胞功能和增加吞噬细胞数量的中草药有黄芪、牛至、大蒜、穿心莲、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刺五加、猪苓、马兜铃、淫羊藿等。
2.3 诱生干扰素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能诱导未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其它病毒复制的细胞产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要有诱导物作用下才能实现。许多中草药具有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作用而起抗病毒微生物的作用。此外,有的中草药还可促进其它诱导物诱导产生干扰素。如黄芪、艾蒿可刺激细胞诱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病毒的繁殖能力。黄芪多糖可增生浆细胞,促进抗体形成。此外,还有龙胆草、石斛、丹参、剌五加、商陆、淫羊藿、甘草、瓜蒌皮等。
2.4 抗炎作用
细菌微生物可引起其侵袭的器官组织发生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等病理,即炎症。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药可恢复和提高器官组织机能,减轻细菌微生物及其毒素对组织的损伤和破坏,通过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渗出分泌增多和出血,而起到抗菌作用。如水牛角、丹皮、紫草、秦皮、柴胡、汉防已、臭梧桐、丹参、仙鹤草、黄芪、甘草等。
2.5 抗应激和“适应源”作用
研究发现,许多中草药有提高机体防御抵抗力和调节缓和应激源的作用。有的有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应激作用;如柴胡、石膏、黄芩、鸭跖草、地龙、水牛角、西河柳等有抗热应激原的作用。
“适应源”作用,是指能使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得到调节,并使之朝着有利方向进行和增强适应能力的作用。如刺五加、人参等本身就含有“适应源”物质,黄芪、党参等均有“适应源”样作用,能使动物机体在恶劣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得到调节,使之增强适应能力。
2.6 抗微生物毒素作用
毒素是细菌毒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细菌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和随时释放,或死亡后释放能损伤机体的毒性物质。这是目前西药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内毒素,使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没有效果,而中草药可对毒素造成的组织损伤起干扰、保护的作用,所以应用中草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毒血症时有较好的效果,症状可以迅速改善。例如中草药中的甘草等就有抗菌毒素的作用。
2.7 微生态调节作用
根据现代微生态学理论,许多扶正固本类中草药,如黄芪、党参等除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外还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具备了益生元的作用。与此同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扶正固本类中草药发挥相同作用,两者的作用相辅相成。
2.8 其它作用机制
还有些中草药可以通过其它作用机制达到抗菌保健作用。例如桔梗可提高体液中的溶菌酶活性而抗菌;白花蛇舌草可增强血清杀菌素的作用;枸杞子可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臭牡丹、附子可增加血清补体含量等等。
3.中草药饲料抗菌保健剂的抗病毒作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化学药品和抗生素对病毒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而不少中草药却具有抗病毒作用(或兼有抗病毒作用)。在这一方面中草药比化学药品和抗生素更具优势。中草药抗病毒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①直接抑制病毒: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如大青叶、黄芩、金银花、板兰根等对呼吸道病毒,连翘、黄连、黄柏对肠道病毒,黄柏、虎杖、鱼腥草对肝炎病毒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②间接抑制病毒:通过中草药诱发机体产生干扰素或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如黄芪、艾叶可刺激细胞诱生干扰素;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黄芪可通过对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增强机体抗病毒感染能力等。另据刘振西(1997)介绍,肉桂、仙鹤草等有促进抗体提前形成的作用,党参、天门冬、麦冬等可使机体内抗体存在的时间延长等。
试验表明,不少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病毒毒害的作用。如抑制毒素的生成;使毒素减毒灭活;对抗毒素所致的机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损害;加速机体对毒素的清除等等。例如,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野菊花、有抗鸡传支病毒的作用;黄柏、虎杖、贯众、败酱草等可抑制雏鸭肝炎病毒等。畜禽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口蹄疫、鸡瘟、流感、肝炎等。用中草药饲料抗菌保健剂来防治动物的病毒性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二.中草药抗菌保健剂的应用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蕴藏着大量的科技信息,有很强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工合成的饲料添加剂的副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具有纯天然、安全特点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愈来愈受到重视,促进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和发展。尤其为替代易在体内残留和产生抗药性的化学药物和抗生素,使具有抗菌保健作用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用白头翁、生大黄、枳壳、秦皮、黄芩、葛根、黄连、赤勺、木香、甘草等治疗家禽细菌性痢疾治愈率为96.97% ,对大肠杆菌所致的鸡的肝周炎、心包炎及多症型混合感染均有较好的疗效,各症型平均治愈率为81.08% 。通过平板稀释法和管碟法观察马齿苋、穿心莲、诃子等23味常用中药和三黄汤18个复方的抑菌效果,发现诃子、黄芩、秦皮、黄连、大黄等单味药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而三黄汤、黄连解毒汤、黄白柴胡汤等清热解毒类复方 MIC(最小抑菌浓度)也比较理想。应用5g/ml 剂量天南星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治愈率达70%,与感染对照组差异显著,疗效确实。将白毛藤、蒲公英、板蓝根等 5味中药以一定比例组成,用水醇法按注射剂制备要求研制成复方百毛藤注射液,1ml 注射剂相当于原药总提取物1g,并研究了复方白毛藤注射液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和对猪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制剂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其抑菌圈直径为16.7mm±1.12mm ;该制剂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效果显著,总治愈率为94.3%,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 )
由疾病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研究表明,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体内代谢及其临床药效的因素,除性别、年龄、体重等遗传个体特征外,还有疾病、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环境及时辰诸因素。中草药间合理的配伍组合是方剂的核心,也是有效防治畜禽疾病的奥秘所在,它包括君臣佐使的合理性、七情合和的现代验证以及药间配伍效应可能发生的环节。中医药学通过复方综合作用加上辨证施治原则作指导,因而在一些疾病的防治中能收到好于西药的效果。
三.结语
中草药的优势和特点是辨证施治和复方综合作用。要着重大力开发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资源,把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理论研究和不断拓宽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应用新途径等项工作。近年来,北京康华远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草药进行有效成份的筛选、配伍,并用现代生产工艺设备等进行一系列精制处理,生产经过深加工的中草药提取物制剂。有效成份集中、配伍合理、添加量小、更有利于被动物机体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建立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监控产品中各类有效成份的比例和最低含量范围,保证产品的可控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