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蜂
又称中华蜜蜂。主要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中国各省区,主要集中在各地山区。
蜂王体长14~19毫米,前翅长9.5~10毫米,头、胸、腹宽度比为95:116:125。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前翅长10~12毫米,喙长2.31毫米。头、胸、腹宽度比112:140:129。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比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全身被灰色短绒毛。
中华蜜蜂的主要亚种类型有:
东部中蜂:工蜂体长11~12.5毫米,喙长5~5.3毫米,前翅长8.1~8.75毫米,宽3~3.1毫米,腹部体色黑黄相兼。巢房内径4.7~4.9毫米,蜂王在繁殖期日产卵量平均700~1100粒。能适应冬冷、夏热、蜜源种类多但零星分散的生态条件,能利用早春及晚秋蜜源;抵抗蜂螨及护巢能力强。东部中蜂分两广型、湖南型、云贵型、华北型、东北型。
海南中蜂:工蜂体长10~11毫米,喙长4.65~4.7毫米,前翅长7.79~7.92毫米,宽2.9~2.95毫米,工蜂巢房内径约4.6毫米,是个体最小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黄色,腹节背板除冬季棕黑色外,其他季节以黄色斑为主。维持群势约1.5千克,分蜂性强,易发生迁徙。分布于广东、海南。
阿坝中蜂:工蜂体长12~13.5毫米,喙长5.3~5.6毫米,前翅长8.8~9毫米,工蜂巢房内径4.9~5.1毫米,是个体最大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棕黑色,小盾片棕色,腹节背板除夏季有一部分黄斑外,其他季节以黑色为主。维持群势2~3千克,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徙,蜂王产卵趋势稳定。分布在西南部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坝、甘孜两地区。
西藏中蜂:工蜂体长11~12毫米,喙长约5.1毫米,前翅长约8.6毫米,宽约3毫米,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细长。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察隅河、西洛木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的河谷地段,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
2、东北黑蜂
东北黑蜂属于俄国黑蜂和高加索蜂的过渡类型,19世纪末期以后从俄罗斯传入我国东北,目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
东北黑蜂蜂王为黑色,腹部有深棕色环带,工蜂体呈黑色,有的腹节背板上有黄斑,绒毛为黄褐色,个体与卡尼鄂拉蜂相似,喙长6.4毫米左右;雄蜂粗壮,体呈黑色。蜂王产卵力较强,育虫节律陡,春季发展较快,分蜂性比高加索蜂弱;采集力强,既能利用大宗蜜源,也能利用零散蜜源;定向力强,不易迷巢;耐寒,越冬安全;蜜房封盖为“中间型”。东北黑蜂性情比卡蜂凶暴,盗性较强,不耐热。
3、珲春黑蜂
珲春黑蜂原为俄罗斯远东黑蜂,自20世纪初引进吉林省珲春及东部地区饲养,逐渐形成地方品种,现在此蜂种饲养量已很少。
珲春黑蜂蜂王为黑色,腹节有棕色或深棕色环带;工蜂为黑色,个体与意蜂相近,吻长6.4~6.6毫米,肘脉指数1.83~1.98,第三、四背板总长4.6~4.7毫米;雄蜂为黑色,体大。此蜂繁殖力和采集力较强,能利用大宗蜜源和零散蜜源,抗寒力较强,越冬安全,性情温驯,具有抗螨性。珲春黑蜂与意蜂杂交能够产生较强的优势。
4、新疆黑蜂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及阿勒泰地区的特克斯、尼勒克、昭苏、伊宁、布尔津等地。该蜂于20世纪初由俄国引进。
新疆黑蜂的工蜂体色呈棕黑色,少数的在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小黄斑。雄蜂纯黑色。蜂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新疆黑蜂在新疆已有几十年饲养历史,对当地气候、蜜源等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寒力强,越冬性能好;体型大,采集力强,爱采树胶;分蜂性弱,繁殖快,特别能抗螨害。缺点是性情暴躁,爱螫人。
新疆黑蜂对大宗和零星蜜源均能充分利用,蜂群年均产蜜150千克左右,欠年也可达到50~80千克。1980年5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公告,建立了西至霍城县五台、东至和静县巴伦台的“新疆黑蜂自然保护区”。